小區小→物業費低→服務差,惡性循環如何破解?他們展開大討論
物業治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着千家萬戶,是關係百姓幸福感的“關鍵小事”,更是夯實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微型小區物業治理更是難中難、題中題。
小區小、無物業、物業撤退了、物業托底到期了……
規模小、住戶少、物業費低、公共收益少、物業服務質量低……
這些現實問題,導致微型小區物業管理容易陷入“物業服務差——物業管理費收繳率低——物業服務更差”的惡性循環,物業撤離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如何破解?
7月25日上午,虹橋鎮上虹區域圍繞“微型小區物業治理難題”展開大討論。

虹橋鎮轄區範圍內共有住宅小區142個,而1.5萬平方米以下的微型小區29個,佔到全部小區的20.4%以上,涉及住戶約2940戶。基礎設施配套老舊、業委會缺失情況較為明顯、物業收費標準低、社區資源統籌難、物業服務長期低位運行是這些小區的共性問題。
“作為虹橋鎮微型小區佔比最高的區域,上虹區域微型小區物業治理問題尤為突出。”虹橋鎮人大代表楊劍浩介紹。“上虹區域1.5萬平方米以下的微型小區共有13個,佔整個虹橋鎮微型小區45%,其中只有5個小區物業費超過0.8元/平方米。負責管理的物業公司,僅有一家收支持平,其餘都處於整體運營虧損狀態。小區沒有物業了,安全怎麼辦、衞生怎麼辦、垃圾怎麼處理,居民對此也是憂心忡忡。”

楊劍浩分享
“我們小區只有40戶,體量很小。今年2月份,原來的物業公司因為虧損退出,現在有物業公司託管,但是6個月託管到期後怎麼辦,我們也很發愁。”
“阿拉小區現在還是有物業公司管理的,但是這兩年明顯體會到,物業服務質量差了很多”……現場,居民代表對微型小區物業管理有説不完的苦惱。
而對於物業公司來説,微型小區因物業收費標準低而運營成本高,物業服務跟不上,服務質量難提高,維修資金不充足更是導致維修不及時,大部分微型小區需要依靠市場化補貼才能勉強維持。

洪梅分享
微型小區物業治理的出路到底在哪?與會代表紛紛支招。
物業費調價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在明確物業費無法滿足當前物業管理需要的前提下,通過物業服務調價方式,實現按質論價、質價相符、優質優價的物業服務價格機制,讓廣大業主明明白白。
新、舊物業公司交接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卡殼”,發生糾紛與矛盾。這就要求物管交接規範有序,及時做好居民解釋工作,確保物業服務平穩過渡,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區環境的穩定。
微型小區有其先天條件限制,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探索物業連片管理,通過區域內資源整合、管理力量集聚,降低管理成本;修訂小區三個文本,減少有關“公開招投標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方式”帶來的找物業難問題。
科技賦能物業治理,改變傳統物業服務行業勞動密集型的模式。
虹橋鎮城建中心代表&&,針對微型小區物業成本壓力過大,面臨無物業願意接手的痛點問題,需要繼續推進質價相符、優質優價的物業服務市場價格機制落地,持續推動開源節流、自主創收,推行黨建引領加區域物業綜合治理模式,不斷優化考核激勵機制,提升物業服務能級。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威利指出,微型小區物業治理需要算好小區的收入支出這本明細賬,物業費調價需要平衡業主與物業公司的預期,更要綜合考慮未來長期物業管理成本上升問題,各方要協同發力,尋求最優的微型物業管理模式。

李威利分享
微型小區物業治理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作。接下來,虹橋鎮各方將直面困難、通力合作、凝心聚力、多管齊下,依託區域化黨建4.0平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把社區物業治理這個民生“關鍵小事”辦好辦實,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進一步強化要事共商、難題共解、成果共享的微型小區物業管理新模式,切實提高老舊小區物業治理水平,提升微型小區物業服務品質,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