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曹楊新村:新中國最早工人新村見證時代發展與變遷
  • 新華網無人機
信息

分享至手機

普陀區曹楊新村:新中國最早工人新村見證時代發展與變遷

2024-07-24 17:28:34 來源:新華網

  回望那些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共同見證變遷的角落,普陀區曹楊新村,作為新中國最早的工人新村,為時代留下了特殊的印記,而這些印記也是我們探尋城市發展路徑的重要線索。

  

  鳥瞰曹楊新村

  普陀,是上海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先進輩出、勞模精神代代相傳的革命熱土。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1951年初,一個“爆炸”性消息傳開,市政府決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滾地龍”,改善工人居住條件,在普陀區興建新中國第一個工人住宅新村——曹楊新村,這裡將成為工人階級的新家園。

  今天的曹楊村史館內,有一張繪製於20世紀50年代的曹楊新村平面圖,黑底白線間可以窺見當時先進的規劃理念:新村內道路縱橫交錯,房屋沿着道路與河流的走向排列成扇形,紅瓦白墻斜屋頂,兼具了上海老式里弄的功能和歐美“鄰里單元”理念。

1952年5月,曹楊新村第一期工程竣工,稱曹楊一村。167幢兩層樓房,可住1002戶。在那個普遍還在手拎馬桶、燒煤球爐的年代,曹楊新村已經有了抽水馬桶和煤氣灶。此後,以曹楊一村為中心向周圍擴展,陸續建成曹楊二至六村,到1977年為止,又相繼建成了曹楊七至九村。

新村自建成之日起,就注重宜居理念,不僅有公共開放空間,每隔3棟樓就有一處小花園。周邊短短幾年內,供銷合作社、食堂、浴室、學校、醫院、文化館、電影院、銀行、郵局……與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配套設施陸續建起。今日我們常説的“15分鐘生活圈”早在那時就有了雛形。

  第一批入住居民帶着榮光與自豪,手捧鮮花,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慶喬遷新居。他們是經過層層選拔的一線工人、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贏得尊重。由此,曹楊一村也有了“勞模新村”的美譽。

在生産戰線上不斷躍進,連續八年超額完成任務的裔式娟;被譽為“紡織系統一面永不褪色紅旗”的勞模楊富珍;從紡織女工蛻變為“小巷總理”的朱愛琴;義無反顧的“逆行專家”王雄彪;為電力水文氣象勘測事業發光發熱的行業工匠姚鵬……在曹楊新村的不同發展時期,有超過上百名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後在此安家落戶,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曹楊人不斷奮進。

  

  改造一新的曹楊一村

  曹楊一村第一批入住居民邵森,在1954年到1956年間,連續三年被評為上海市勞模和全國紡織系統先進工作者,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不僅如此,他一家三代的生活軌跡也沒有離開過“曹楊”。如今,邵森的孫女邵婭蓓成了曹楊第二中學附屬實驗中學的一名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小時候對‘勞模’其實沒有太多概念。”邵婭蓓回憶道,“只是偶爾聽爸爸説起,爺爺以前在生産解放軍服裝的101被服廠工作,是一名劃料工。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千方百計為國家節約每一寸布料而努力。”“我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記憶中的爺爺很嚴肅,我有點怕他。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工作,他對我們的要求都很高,時常教育我們要有一顆奉獻的心,要多為社會做點什麼。”

“爺爺92歲那年突發腦梗,住院期間幾乎已經認不出我們,但當我告訴他,我成為了一名教師的時候,他拉着我的手説‘一定要工作認真、踏實勤奮,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國家’。”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傳道受業解惑”,還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中的邵婭蓓,無論是對待教學還是學生,都力求盡善盡美。“任何事,一旦下定決心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有時同事會説我太‘頂真’。後來我才意識到,或許就是爺爺身上那股子韌勁一直在無形地影響我、鼓舞我。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後人樹立榜樣,這或許就是勞模的意義吧。”

  公園兩側圍墻有鐵鑄透綠、有加高封閉、有活潑塗鴉;地面籃球場原先設定為全天候開放,但居民提出噪聲擾民,經過多方論證,最終調整了開放時間;與居民區為鄰,為方便周邊居民出行,公園設置了多個&&口,點位的選定、開門時間、如何使用,都是在建設初期充分聽取周邊小區居民的意見後匯總協商再確定的個性化打造。可以説百禧公園的建成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曹楊”的最佳實踐。除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街道還鼓勵動員居民積極參與立法徵詢,徵集人民建議,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日常點滴。2020年4月,曹楊新村街道成為新一批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點,共參與82部法律法規立法徵詢,提出意見建議1884條,被採納295條。

  居民區是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的重要載體,也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2.08平方公里的曹楊新村街道,常住人口約10.6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超過40%。去年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的花溪園居民區書記陳健始終堅持通過問需調研,深入傾聽“民聲”。下轄的四個小區,多種房態混雜、老年人口基數大,為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花溪園通過挖掘第二梯隊在職黨員、社區志願者、能人達人等社區資源,聯動高校、醫院等共建單位來賦能基層,積極尋找資源對接,把服務送上門。小到一場便民市集,為居民提供修補家電、磨刀、剃頭服務;召集社區裏的孩子一起來為社區圖書館升級出謀劃策;大到通過與企業黨組織合作,推進老房加梯工作,實現“懸空老人”十多年的下樓夢。“社區裏的事總離不開‘情理法’,以‘情’動人始終擺在第一位。”陳健説,“在一次次為民解憂、解困中,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老人在家門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孩子們當了一回社區的主人。凝聚力、向心力就是這樣在無形中增強的。”

  曹楊新村“彎窄密”的路網體系,不僅增加了社區煙火氣,還拉近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距離。花溪路、蘭溪路、棗陽路、桐柏路合圍而成的曹楊環浜綠道,曾經的劣五類水質經過多年持續治理,如今剔透見底,宛如一條綠色珠鏈,點亮曹楊。這個季節梧桐茂盛,地標性建築物“紅橋”在綠色掩映下分外艷麗。每天早上,老人們三五成群在“紅橋”邊喝茶、聊天、下棋,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風景。

  新的時代,曹楊人不斷推陳出新。在書寫“美好曹楊,幸福生活”的畫卷中,曹楊新村街道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今年,曹楊新村街道啟動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2.0版“升圈”行動,新一批城市更新項目將陸續啟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曹楊新村與上海城市發展共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為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家園”,構建更美好的城區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佘靈]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