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上海徐匯構造適合青年成長的“生態園”-到青年聚集地辦夜校
  • 新華網無人機
信息

分享至手機

中國青年報:上海徐匯構造適合青年成長的“生態園”-到青年聚集地辦夜校

2024-07-24 15:39:02 來源:新華網

529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頭版以《上海徐匯構造適合青年成長的“生態園”-到青年聚集地辦夜校》為題,報道我區青年夜校工作,轉載全文如下:

 

隨着全國青年夜校工作的深入推動,各地的青年夜校都如火如荼地辦起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在上海的市中心徐匯區,青年夜校辦進了新地方——青年聚集的網紅書店、青年人才集中居住的單身公寓,還有青年喜愛的網紅商圈、地標空間等。

那些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數得上名號的場地,開始逐步向青年夜校開放。比如,有着百年歷史的鄔達克洋房“梧桐66”、聚集了眾多音樂愛好者的黑石公寓、每天都有人來買書打卡的鐘書閣等。

“過去我們做青年中心、青年夜校,經常使用屬地的黨群服務中心,隨着青年興趣更加多元,我們正在着力拓展社會上的‘青春聚集地’。”團上海市徐匯區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張海介紹,徐匯區本身就擁有武康大樓、安福路、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等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點”,是個自帶文藝范兒的區域。該區團組織聚焦連點成面,構造出適合青年成長的“生態園”,而不是僅僅做一個個好看的“盆景”。

社會空間與青年“雙向奔赴”

位於徐匯的鐘書閣,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受到追捧。社交平台上,有網友説,“走進這裡,就像走進了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茲圖書館”。

但鐘書閣的目標,遠非成為一家網紅書店。鐘書閣上海區域總經理朱兵,如今有了另一個身份——鐘書閣徐匯店青年夜校主理人。每週他都會和屬地團幹部一起琢磨夜校開設些什麼課程。最近火爆的課程,是5月的敦煌文化課。年輕人在工作日的晚上來到鐘書閣,與學者一起探討歷史,做手工、畫素描。

“我們書店平時工作日晚上人不多,周末人很多。我們也想在工作日把人流帶動起來。”朱兵發現,徐匯的團幹部“幹活有章法”,決定開設一門夜校課程前,他們會先做調研,“會在公眾號上發問卷,看看哪些課青年喜歡”。

與大多數街道、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不同,鐘書閣365天全年無休,每天從上午10點營業到晚上10點。這裡交通方便,周邊辦公人群又多,晚上7點至9點特別適合下了班的年輕人過來坐坐。

朱兵説這樣的合作是“雙向奔赴”,鐘書閣獲得了人流,年輕人産生了“體驗感、獲得感”。

記者了解到,目前徐匯區已有的77個青年中心裏,有30余個已開設了青年夜校,其中有10多家夜校設在了像鐘書閣一樣的“網紅打卡點”。比如,黑石公寓裏的“TRI第三空間”,就已成為了獨立音樂人的最愛。這裡不僅可以排練演出,還能與同行交流形成創意火花,把“好點子”變成一場頗具創意的藝術盛宴。

青年公寓裏少不了青年夜校

團徐匯區委所作的調研報告《城市青年宜居安居需求調查與政策改善》顯示,工作在徐匯的青年人群大多以租房解決居住需求,其中三分之二採用市場化租賃形式租房。

《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五大服務計劃”行動方案》也把“青年宜居”放在重要位置進行考量。“十四五”期間,上海計劃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間)。

“徐匯青年公寓入住率達到95%99%,是名副其實的青年聚集區,青年密度特別高。”張海告訴記者,在這些青年公寓裏開設青年夜校,是團區委深化基層組織建設、用心服務青年的一項重點內容。

“我們的夜校,不是辦一兩場活動、一兩次培訓,而是要最終培育形成一些青年社群,實現青年社區自治。”位於徐匯核心地段的城開匯社區是上海首批上市的大型保障性租賃項目,該項目1006套房源已出租95%,租戶中40歲以下青年佔比95%,本科以上學歷佔比97%,海歸留學生佔比13%。該社區青年中心負責人張旖穎介紹,這裡的年輕人活力十足——每天晚上7點半以後,在社區內遛狗、跑步、打球的人很多,年輕人晚上都出來玩了。

“去年我們做了一次需求調研,社區活動裏,他們喜歡瑜伽課、非遺文化課、插花課,但如果要給他們上知識分享類課程,他們就喜歡有實在內容、能學到東西的課,比如攝影。”張旖穎説,5月的春日攝影課很受歡迎,課後40名學員還交了作業,夜校收到50幅作品,還評了獎、辦了攝影展。

她介紹,夜校由物業管理單位和團區委、街道團委等共同籌辦,大家都在爭取優質的課程資源,“我們後面還會有話劇社團,定期在夜校上課、排練,最後會在社區裏演出”。

張旖穎説,青年公寓夜校的重要目的是把社區裏能張羅、肯奉獻、有本領的青年骨幹找出來,最終推動實現社區青年自治。

青年夜校解決青年“急難愁盼”

在徐匯區的湖南路街道,街道文化中心這處“寶地”如今也成了青年夜校的一處重要舉辦地。它雖然不是網紅打卡點,但卻實實在在為青年解決了“急難愁盼”的問題。

每個周末,周末麵包弦樂團秘書長、一家航運外企的員工趙習初就會帶着20多個音樂愛好者在這裡排練。

“我們都是‘琴搭子’,每次排練都是AA制,經費有限,每次找場地都很費勁。”趙習初的這個樂團,總共有98人,近期正在籌備樂團成立後的第一次公益演出,有28人需要定期訓練、排練。他們中有的人是醫生,有的人是外企員工,還有一些是學生。

剛開始,他們找過一處收費場地,每次排練刨除交通成本,每人要支付50元至100元場地費。有的學生一個月生活費也就2000元,每月要在排練上花掉300多元。

發現徐匯在辦青年夜校,該樂團嘗試&&到團組織,很快對方就協調了徐匯核心區域的湖南路街道文化中心提供免費場地。

“這個夜校就在徐匯的音樂街區裏。這是圍繞上海音樂學院的一處音樂特色鮮明的街區,非常適合我們。”趙習初説,這裡不僅能排練,還能有機會通過“音樂街區獨立音樂人青年聯盟”對接到更多專業資源,特別有助於社團未來的發展。

湖南路街道團工委書記孟凡奇卉告訴記者,音樂街區共有46家成員單位,最近正在發起“我為音樂街區做一件事”行動,每個成員單位都在想辦法為街區作些貢獻。湖南路街道青年夜校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到音樂街區轄區內的成員單位,一起做年輕人喜歡的項目。

張海説,徐匯有37.3萬常住青年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34.4%,無論是青年夜校,還是音樂街區,都是為了找到年輕人喜歡的“點”,為其提供直達“最後一百米”的貼心服務。

[責任編輯: 許超]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