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區委書記|目標“千億級”,上海靜安如何激發南京西路商圈新動能?
2023年2月11日起,上海大調研·澎湃新聞攜手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共同推出《2023對話區委書記》系列融媒訪談,本期對話靜安區委書記於勇。
今年3月起,靜安正式啟動南京西路“千億商圈”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在“十四五”期末實現南京西路商圈零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在全市乃至全國率先建成“千億級商圈”。怎樣盤活新舊載體,激發商業新動力?如何讓都市繁華與煙火氣並存,豐富南京西路商圈的AB面?
爛尾29年項目激活
舊載體騰籠換鳥
轟隆隆的機器正在運作,頭戴安全帽的工人來往穿梭。“永源浜4號”工地是此次對話走訪的第一站。
永源浜4號現場圖本文圖片均為靜安區供圖
“永源浜4號是南京西路上的最後一個新建項目,因諸多利益主體的博弈而閒置29年。前年我們通過法院拍賣,才把這個地塊項目收回來並激活。”於勇&&,永源浜4號是打造南京西路千億商圈的一個重要節點,如何讓閒置地塊發揮效應,是靜安區政府長期思考的課題。
在“永源浜4號”項目沙盤前,於勇談及未來規劃時稱,該項目的總開發面積有24萬平方米,含地上16萬平方米,地下8萬平方米,其中6.6萬平方米是商業綜合體,計劃明年開業,此外該地塊也包含酒店式公寓、高端寫字樓等。
在坪效極高的南京西路商圈,每個角落都是“寶”,如何挖掘出更多可利用的商業載體與潛能?
“除了激活永源浜4號項目、擴大新載體,南京西路上還有諸多老載體,也在推動能級提升,城市更新。”於勇介紹,南京西路商圈自去年起推出“露&經濟”,如中信泰富有16個露&&&,會定期舉辦畫展、音樂會等活動。
位於南京西路1225號的錦滄文華廣場,更是老載體“騰籠換鳥”的典型案例。錦滄文華廣場項目的前身為五星級酒店,最早歷史可追溯至1900年。作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點項目,錦滄文華廣場於2022年改造完成並營業,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重塑了空間功能,實現了從功能單一的低坪效空間到複合商業綜合體的華麗轉身。
國際品牌與本土企業
都在這裡扎根
如今的商場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購物場所,也是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代表。
“我們希望增加一些吸引客流的、年輕人喜愛的文化項目,如樂隊、音樂節、pop store展廳等。”馬吉拉(Maison Margiela)錦滄文華店舖零售主管楊鑫在與於勇的對話中提出期待。
來自法國的時裝品牌馬吉拉,將錦滄文華作為全球最大旗艦店的入駐點。其一樓是品牌服裝精品店,二樓則打造為沉浸式休憩空間,包括咖啡廳和可免費拍照的主題展廳。
下午茶時刻,馬吉拉咖啡店裏已聚集不少顧客。楊鑫&&,一杯36-38元的拿鐵,既能給顧客帶來味蕾享受,也是拉近顧客與品牌距離的互動巧思。
於勇對於該主管提出的“文化引流”思路&&肯定,他建議商家和大樓的管理方可以豐富活動,把流量吸引進來。“比如張園茂名北路舉辦的滑雪快閃賽、蘇河灣的首屆靜安國際光影節,都是引流的好案例。”
除了國際品牌,本土設計師也能在靜安找到成長的沃土。起步於富民路184號的LABELHOOD蕾虎,是集聚中國設計師的買手店品牌,如今線下已發展出八家門店。
“蕾虎是在靜安土生土長的品牌,第一家店誕生於巨富長,那裏是小街聚集的消費環境,但今天入駐南京西路,是國際化品牌雲集的另一種商業環境,這兩種環境在靜安共存非常難得。我們品牌集結的很多中國設計師,也已經從上海時裝周出來,走向巴黎、倫敦、紐約。” 蕾虎聯合創始人劉馨遐(Tasha Liu)介紹道。
於勇&&,“目前南京西路商圈的國際品牌高度集聚,但一個優秀的城市一定要有優秀的本土企業和城市共同成長。因此,怎樣打造優秀本土企業,也是我們思考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蕾虎是個十分成功且典型的案例,要做好跟蹤和解剖麻雀的工作,把蕾虎現象複製推廣,讓更多本土企業茁壯成長。”
做好後街文章
留住都市溫度
“中午吃好飯以後,我經常會到南京西路上走一走,一方面‘換換腦筋’,另一方面也是檢查商圈、綠化和市容環境。每天走走也確實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有的道路高低不平,有的街頭有紙屑、香煙頭等。”於勇&&,在南京西路周邊散步,已成了他的生活日常。
從錦滄文華漫步百米多,繁華街景倏忽一變。南京西路青海路東南角的拾影花園裏,有家長攜孩子鍛煉,亦有情侶牽手散步,商圈的喧囂聲也逐漸遠去。
於勇介紹,這裡曾是南京西路青海路公共綠地,設施陳舊、樹木鬱閉、行人難以進入。2022年底經口袋公園改造後,拾影花園內增加了座椅,供行人歇腳休息、欣賞風景,同時,經過植物結構調整,樹的層次被打開,才有光影透進來。
“想請大家看一看,在一個如此繁榮的商圈,我們通過人工手段培養出了苔蘚——苔蘚是對空氣的濕度、溫度要求非常高的植物,一般在深山老林裏才會出現。另外,這棵樹叫粗榧,也是名貴樹種。”介紹起草木的種類、品性時,於勇頗有一種了然於胸的欣然,“拾影花園也形成了一個慢行空間。目前南京西路沿線有四個像這樣的口袋公園,永源浜地塊旁邊、興業太古匯對面以及上海商城邊上都各有一個。”
慢行至南陽路後面的奉賢路,眼前風景又變作老馬路的醇厚味道。咖啡館、冰激淋店、老字號林立,浸潤着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也是靜安積極探索的後街經濟。
“第六糧油的生意非常好,早晨、中午都要排隊,好多地方買不到的切面這裡卻還有,每天都供應。”於勇熟稔地向記者介紹老字號店舖的生意情況,“南京西路周邊有11條後街,奉賢路是其中之一。目前每條後街都被賦予一定的功能。比如陜西北路是老字號一條街,江寧路是戲劇、文化一條街,銅仁路以前則是畫廊一條街。我們希望把後街大文章作好,讓主街和後街聯動發展,彌補主街功能的不足,增加城市溫度和煙火氣。”
於勇也指出,要想營造南京西路錯落有致、功能互補的後街矩陣,離不開精細化管理,“南京西路商圈市容環境的打造也下了大功夫,每天對馬路用水沖兩次,一個月對大理石打磨一次。此外馬路上非機動車停放等也是很難管理的問題,還需將交通管理水平再提升。”
調研走訪時,於勇多次提到“環境”一詞,他認為,南京西路商圈對商業品牌及顧客的核心吸引力,根源就是經年累月營造出來的環境,不僅包含市容環境,還有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接下來要做的,正是持續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增加商圈的集聚度、美譽度、體驗度、滿意度,營造更優良、更有吸引力的綜合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