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省一市到示范區 這群人在“無人區”裏闖新路
  • 新華網無人機
正文

分享至手機

從兩省一市到示范區 這群人在“無人區”裏闖新路

2024-04-25 09:43: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4月24日電 題:從兩省一市到示范區 這群人在“無人區”裏闖新路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胡潔菲

  學在江蘇南京,工作起步于浙江杭州,作為人才引進到上海青浦,如今在位于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作,成為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的一份子……從工作履歷看,今年46歲的朱正偉一直在長三角一線工作。

  朱正偉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營商和産業發展部部長。2019年11月示范區正式挂牌,橫跨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定位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當時,朱正偉是執委會營商和産業組負責人,還兼著青浦區發改委主任。“機構是新的,部門也是新的,沒有人界定我們怎麼幹,很多工作都要在實踐中一步步摸索。”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駐地在青浦區朱家角鎮。辦公樓外停的車輛,滬牌、蘇牌、浙牌都有。包括朱正偉在內,執委會的40多名幹部,來自于兩省一市。從青浦區政府到示范區執委會,對朱正偉來説,工作的地理位置變化並不大,但工作的內涵和思路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簡單來説,就是從處理好自己的事,到處理好共同的事以及鄰居的事。”朱正偉説,示范區建設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方不同意,改革事項就推不下去。有人形容,示范區的制度創新是“吵”出來的,但只有“吵”出來的制度創新,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以朱正偉所在的營商和産業發展部為例,這個部門的職責主要是跨域項目審批、人才資金等要素跨域流動、重點産業協同等。如何在“有限審批權、充分協調權”的情況下,把這些傳統政府部門職能之外的工作幹好?朱正偉的體會是八個字——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所謂“上接天線”,就是要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盡力爭取中央部委支援。以跨域項目審批為例,在滬蘇浙交界處的太浦河上,示范區標誌性跨域項目“方廳水院”正在抓緊建設中。這個項目採用四合院形制,在四角分別設置了滬蘇浙皖四個主題的展示空間,建成後可實現“一天逛完滬蘇浙皖”。

  按照以前的工作流程,跨域項目需要滬蘇浙三地各自申報、審批,建設單位要準備三套不一樣的材料、跑三個窗口、蓋三個章。朱正偉介紹,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援下,由執委會牽頭,該項目最終採用跨域一體化審批模式,即嘉善和吳江授權給青浦,後者再進行項目資訊統一報送、招標和審批,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所謂“下接地氣”,就是要從兩省一市的實際利益出發,爭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在傳統發展路徑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依托這些空間載體開展的招商競爭十分激烈。示范區挂牌後,有人提議,能不能成立一個跨省域的高新區,推動聯合招商和産業統籌布局?這個提議很快獲得各方認同。

  2023年7月,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上,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跨省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正式揭牌成立,重點發展數字産業、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和總部經濟、綠色科創服務等特色産業。今年兩省一市又商定,針對跨省域高新區實行“聯席會議+推進專班+片區管理機構”的運作機制,在國家高新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張忠偉看來,示范區的很多工作,相當于在“無人區”闖新路,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如今,示范區已形成136項制度創新,其中42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

  回顧自己的人生履歷,朱正偉告訴記者,在青浦區發改委工作時,他就感受到了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他回憶,當時青浦與周邊的昆山、吳江和嘉善共同發起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為如今的示范區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這些事實説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著巨大的內生動能。在國家戰略指引下,我們也更有幹勁和信心,把長三角真正建設成區域發展共同體。”朱正偉説。

[責任編輯: 佘靈]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