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綠色施工 助力電力轉型升級
隨着國家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綠色建造已逐漸成為電力行業的核心方向。近年來,為深入踐行綠色環保發展理念,上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統籌輸變電工程安全、質量、效率、環保、生態等要素,在智慧安全管理、過程質量管控、新技術應用、綠色建造試點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嘗試,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推動輸變電工程建設由傳統模式向綠色環保方式轉型升級。
光伏賦能 自給自足——110千伏於莊變電站
上海送變電公司始終堅持環保施工理念,積極探索並踐行綠色、低碳的建築方式。早在2022年9月,成功投運的110千伏於莊變電站就實現了利用光伏屋面為變電站內除主設備外的所有設施供電,實現了“近零碳”用電“自給自足”。
於莊站是上海市首個光伏上網變電站,利用總裝機容量達96.3kWp的光伏板,在施工期內採用光伏為施工臨時用電系統提供綠色能源,較同類工程節約電能損耗18000kWh。後期全部安裝至主控樓屋面,峰值發電能力達到96.75kW,繼續履行“綠色使命”。此外,站內輔助控制系統配有空間溫度採集和風機、空調自動啟停功能,通過智能聯動提升散熱效率,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變電站建設和運行的全過程。
作為國網公司的綠色建造試點項目,於莊站在材料、工藝和設備方面均實現了“綠色升級”。工程選用了低能耗、免維護的電力設備和建築材料,優先使用能效等級高的産品,有效降低了設備運行損耗。同時,通過應用預製構件和裝配式施工技術,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碳排放量,施工過程碳排放量降低11%。
於莊站是上海奉賢區“三橫多縱”主幹電網中“東橫”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投運後,不僅有效緩解了周邊變電站的負載壓力,滿足了工業園區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還為園區內的先進製造産業和新能源産業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
技術創新 低碳先行——毛家角110千伏輸變電工程
2023年6月13日,上海首個綠色低碳新建輸變電工程——毛家角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送電。該工程全面應用了3D打印圍墻、光伏屋面、GIS環保氣體等一系列綠色低碳技術。
在變電站的建設初期,上海送變電公司就統籌考慮了安全、效率、環保和生態等因素,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變電站的施工全過程,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其中,混凝土3D打印技術的應用是一大亮點。通過計算機軟體建立數字化模型,將三維圖形信息轉化為打印路徑,再利用建築3D打印機逐層堆疊材料,從而“打印”出變電站的圍墻。這種技術不僅節省了人工和材料,而且施工過程安全高效,無需搭建模板和腳手架,提升了變電站整體綠色建造水平。
此外,變電站建築物採用裝配式鋼結構,並試點應用了一體化金屬屋面光伏系統。該系統採用不銹鋼金屬屋面代替傳統混凝土屋面,直接在金屬屋面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這種光伏系統在低輻照條件下的轉換效率高於普通光伏系統,尤其在早晚時段和多雲天氣時表現更為優越。
變電站的GIS設備房也進行了綠色升級。站內設備首次採用六氟化硫和氮氣(3:7)的混合氣體作為替代氣體,減少了六氟化硫的使用量約70%,有助於變電站的節能減排。
錨定“綠建” 點亮“明珠”——500千伏崇明站
2024年2月28日,春雨滋潤的崇明生態島上,萬物復蘇,施工項目部也已有序復工,為工程做著最後收尾工作,進行各項驗收。走進上海送變電公司崇明變電站施工現場,一個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建築奇蹟正在悄然崛起。
崇明站工程佔地面積4公頃,主要設施包括500千伏構架、配電裝置、主變等,這些設施共同構建了一個高效、綠色的能源系統,為崇明島的未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上海送變電公司的“建匠”們熱衷於綠色技術,不斷探索和實踐低碳施工方法,優化材料、能源和水資源的使用,減少土地佔用,注重環境保護。在施工過程中,他們走出了一條低碳之路。
崇明站在建設中巧妙利用了預製雨污水井,既節約了混凝土,又減少了工時和碳排放;裝配式聚乙烯鋪路板的使用不僅方便了施工,還大幅減少了硬化道路和混凝土的使用量;一體化光伏屋面和智慧光伏路燈的結合充分利用了太陽能資源,顯著降低了線損率;水循環裝置和遠傳水錶的設置讓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大大節約了用水量。此外,BIM技術、施工用地的優化、綠網覆蓋措施的實施、預製電纜溝的應用等也體現了崇明站項目部對綠色、低碳理念的執着追求。整個工程的碳排放量比未採用綠色建造手段的變電站減少了16%。
投運後,崇明站的節能措施每年能減少碳排放7.57噸。這不僅是對綠色建造理念的生動實踐,更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承諾。
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實踐,上海送變電公司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電力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用更高質量的環境保護管理,推動電網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贏,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