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龍騰“海上”祈福吉祥
  • 新華網無人機
正文

分享至手機

上海博物館:龍騰“海上”祈福吉祥

2024-01-28 09:44:5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月27日電(記者孫麗萍、辛夢晨)玉玦龍、金龍、珊瑚龍……上海博物館26日“上新”龍年生肖大展“春光龍融——上海博物館龍年迎春展”。八件以中國龍為主題的文物齊聚一堂,講述“中華龍”的形成演變,為即將到來的甲辰龍年祈福。

  1月26日,觀眾在拍攝展品鎏金銅龍首銀鏈。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在十二生肖中,龍是最特別的之一。龍的故事廣為流傳,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龍是想象中的生靈,可以呼風喚雨、上天入地,同時也是古人心中的吉祥神獸,指示着東方和星宿、帝王和權力。”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説。

  1月26日,觀眾在拍攝展品玉玦形龍。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在眾多展出的龍文物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龍,距今已有5500至5000年歷史。這件玉玦形龍樸拙圓潤、頭部較大、雙耳豎立,頸部有圓孔可以穿係,是先民用以溝通天地的聖物。

  專家&&,這類玦形器被認為是龍的早期形象,根據造型推測可能源自豬、熊或蠶等,因此也被稱為“玉豬龍”,體現了龍文化起源的豐富性。

  1月26日拍攝的展品龍紋盤。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西周晚期的龍紋盤華美精緻,青銅盤中心有盤旋式的卷龍紋,盤內刻畫有圓目凸出的龍首,旁側還有可愛的小龍點綴。專家稱,這件龍紋盤主要用於盥禮,龍紋與水器結合,蘊含游龍戲水之意。

  專家指出,宋代開始,龍的造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範式,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展覽中有一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金代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此盤釉色白中泛黃,盤上刻畫龍紋,只見龍身矯健,鱗甲細密,首尾相顧,騰躍於雲氣之中,飄逸之姿更為顯著。

  1月26日,觀眾在拍攝展品珊瑚龍。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值得一提的是,上博此次還展出難得一見的近代珊瑚龍,此器以整枝紅珊瑚株雕刻為游龍。神龍回首擺尾,龍角挂着瑞器、口中含有寶珠,四肢上還雕飾着靈芝。褚馨介紹説,紅珊瑚在中外文化中都寓意祥瑞,這件珊瑚龍無疑寄託着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盼。

  “這些文物上的龍或爬行盤繞,或騰躍奔走,或姿態軒昂,或靈動可愛,它們是先民適應、改造自然的見證,也是多元文化藝術融合的寫照。”褚馨説,龍形象的演變見證着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多元融合,龍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開拓進取、自強不息。

[責任編輯: 沈梅]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