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臨港新片區産業鏈“任督二脈”
一座座鐵塔在臨港新片區巍然矗立,跨越繞城高速、高鐵與公路……將電能輸送到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汽車等一個個産業園區,持續發揮着電力保障作用,助力臨港新片區打造産業鏈,有力支撐上海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隨着臨港“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逐步落地,為進一步增強臨港新片區創造力和競爭力,電網建設與新片區産業鏈産生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上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於2022年8月在臨港設立綜合項目部,建設新片區的首個新建輸變電工程茅家(綜合)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同時推進臨港重燃保障機組220千伏線路送出工程,兩線齊頭並進,加快打通新片區産業鏈在核心區域的“任督二脈”。
鐵脊銀線架起産業生命線
在茅家工程現場,鐵塔林立,銀線如絲,一片繁忙景象,該工程包括新建220千伏架空線折單路徑長度169千米,新建220千伏四回路鐵塔120基,220千伏雙回路鐵塔19基。為了按期推進工程,此次施工打破了上海送變電在市內工程同時作業點數量上限,高峰期一天內20個作業點同時施工,日平均施工作業點15個。
工程建成後,將為臨港新片區後續規劃220千伏終端站提供220千伏上級電源點,創造雙電源可靠供電的條件,為上海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級産業集群打下堅實基礎。
施工期間,為確保承&基礎施工、組塔、架線有序交叉開展,各機械設備、鐵塔、主輔材料按時就位,項目部對169千米的線路做了分區、責任到人,根據施工現場條件變化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優化,並且將每次作業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日統計、周匯總、月分析、季總結,緊盯項目施工節點,專人專班推進,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全力加快工程建設進度。
工程全面採用吊車組塔機械化施工方法,減少高空作業人數,有效降低了傳統抱桿的作業風險概率,避免拉線、控制繩等與臨近運行線路過近産生的感應電風險。相比傳統施工工藝,機械化施工有效降低了26%的安全風險。
6月16日,項目部完成D線全部四回路引流,實現上海綜合遠東站-惠南變Ⅲ、Ⅳ回換走廊架空線路“六連跨”,在迎峰度夏前完成全部二級風險作業。工程整體計劃於2023年12月底全部竣工。
隨着茅家(綜合)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年底建設的全面完成,臨港新片區的産業鏈打造將進一步,電力保障將更加有力,為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的動力。
科學統籌點亮區域電動力
由臨港綜合項目部同期開展的臨港重燃保障機組220千伏線路送出工程,是臨港重燃保障機組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上海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該工程包含舊線改造和新線架設兩個部分,線路總長17.557千米,其中,新立雙回路桿塔23基、四回路桿塔1基,新建同塔雙回架空線路5.285千米,更換同塔雙回架空線7.247千米。
由於工程線路途經較多農田、苗木等經濟作物,其所屬單位繁多,前期協調工作十分複雜。施工過程中拆舊改造較多,換線作業需在9月17日-10月28日停電期內完成,此外,還涉及S2滬蘆高速、蘆潮港鐵路、兩港大道、泐馬河、浦南運河等重要跨越施工,工程整體工作量大,安全管理難度高。
為保障工程高質量按期推進,項目部優化外線方案,提升方案可實施性,同時,進一步加強安全管控,嚴抓作業現場隱患排查治理。圍繞停電計劃,科學調度施工資源,按放線段實施分段策劃,精心組織施工。現場投入一套共4&牽張設備、一個架線班組、兩個附件安裝班組共68名施工人員,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完成和質量目標的實現。
10月24日,隨着220千伏重遠線完成衝擊耐壓試驗,由上海送變電公司承建的臨港重燃保障機組220千伏送出工程正式竣工,為臨港重燃保障機組如期投運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也將為臨港新片區能源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力,將為上海市提供穩定的中長期電力供應。
無論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還是新材料、智能汽車,電力保障無處不在,是産業鏈的“任督二脈”。生産線上的精密儀器、研發實驗室的科研設備,都離不開穩定的電力支持。而電網建設與新片區産業鏈的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為這些産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電力輸送的“高速公路”將各個産業緊密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條産業鏈與産業集群,打通了新片區産業發展的“任督二脈”,為新片區注入了新的電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強大和可靠的電力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