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外科匯申城特色 探診療新法
中醫言“天人合一”,地域因素影響着多發疾病的種類和療法。夏氏外科從上海溫暖濕潤的氣候、發達的城市經濟等角度出發,總結出了適合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外科疾病診治方法,於2013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夏氏外科已有近百年歷史。上世紀初,夏墨農自幼從父學習歧黃之術,於1938年移居上海懸壺,日診人次達兩三百餘號,遂成申城外科名流之一。
其長子夏少農、次子夏涵均得其真傳,夏氏外科由此分為兩支,傳承至今。夏少農認為,外科疾病屬氣陰兩傷者並不少見,運用益氣滋陰方法每多奏效。他曾主持撰寫了上海中醫學院第一部中醫外科學教材,又編寫全國中醫外科教材總論,將夏氏外科的治療理念傳揚開來。
第三代傳人柏連松在全面系統繼承夏氏外科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專攻中醫肛腸專業,將現代醫學先進技術引入傳統中醫治療中。其研發的純中藥栓劑消痔錠,曾榮獲1986年上海市優秀中成藥新産品二等獎,被載入中國藥典。

夏氏傳人出診所用藥箱 新華網 發
夏氏外科尤精疔、癤、癰、疽、流注、瘰疬諸證,重視祖傳外敷藥物的應用,善用外科內治法和扶正祛邪法。面對當代疾病譜的演化,夏氏外科還在不斷開創新的治療方法,與時俱進,自成一派:
對瘡瘍的治療主張早期切開,手術定位準確,大小適宜,深淺得度,臨診注重整體,內外兼施,靈活多變,療效卓著,有 “瘡瘍一趟頭”之美譽;挂線法治痔管,黃洗法醫皮膚病等,簡便有效;在甲亢的臨證中,認為氣陰兩傷在甲亢病中甚為常見,在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或以益氣養陰治本為主,每多良效。
在外科病因方面,夏氏外科提出了正氣因(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和邪氣因(風、寒、暑、濕、燥、火、痰、蟲、毒、瘀、氣滯),重視辨證與辨病、病程時間與陰證、陽證的關係、發病部位和所及經絡賦予病因的含義,病人癢、痛、麻等自覺症狀所提示的病因等。
在治療肛腸疾病方面,強調在徹底治療的同時兼顧肛門功能的保護,注重內外並治;重視脾胃理論,強調調整氣血和脾胃。以健脾益氣清利法治療炎症性腸病、益氣健脾潤腸法治療慢性便秘,並開創了“雙線切挂法”“三步注射法”“四聯療法”“濕熱敷”等肛腸疾病療法。
在治療皮膚病方面,夏氏創立“芩珠涼血方”以治皮炎、濕疹等;創立“清肺祛脂方”以治療痤瘡,明顯改善痤瘡皮損、降低皮脂溢出。在治理痛風性關節炎時,夏涵提出以清熱除濕、祛風通絡為法用治急性期,以利濕降濁為法用治間歇期,驗之臨床,收效甚捷。
在外治方面,除消、托、補三大法外,夏氏外科還強調煙熏法、熱烘法、洗滌法在外科、痔瘡、皮膚病中的運用,依託綜合性療法改善療效。
當前,夏氏外科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為主要傳承中心,已傳至第五代。夏氏傳人以專病專科診治為重點,不斷為長三角地區群眾探索外科疾病新療法,也讓海派中醫的臨床價值歷久彌新,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