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電話亭蝶變“老友”智慧守“滬”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5月24日電(記者陳愛平)上海市徐匯區淩雲街道梅隴六村小區入口處近日多了一座紅色的智能電話亭——“Hello老友亭”——許多暖心的功能設計可以幫助市民,特別是讓老年市民享受數字生活的便利。
點擊螢幕“一鍵叫車”,輸入手機號發出叫車需求,附近的計程車司機很快接單並來到電話亭所處的停車點位。等待期間,螢幕上顯示計程車車牌號、距離、預計到達時間等資訊。這項服務也支援“刷臉”叫車。
點擊“15分鐘生活圈”,人們能從螢幕地圖上查詢到附近醫院、文旅場所、社區食堂等點位資訊。電話亭還引入手機有線和無線充電等功能。
在上海電信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淩雲街道老年居民走進電話亭操作起來,逐漸了解並掌握使用方法。“這個電話亭非常好。我不太敢用智能手機,總是怕誤點出問題。但是出門在外會有應急的需求,有公用電話會方便些。”年逾七旬的居民王阿婆説。
“小區不少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叫車,過去常常來居委會找我們幫忙,現在有了智能電話亭,如果一時找不到居委會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可以來電話亭呼叫。” 梅隴六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衛華告訴記者。
設立在上海市淮海中路沿線的一處“Hello老友亭”公用電話亭。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上海電信總經理龔勃介紹,包括“Hello老友亭”“114”“魔都線上”等在內的綜合資訊服務平臺“智慧守滬”將成為上海國際數字之都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龔勃説,上海電信基于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推出適老化服務,助力銀發一族跨越“數字鴻溝”。同時,借助飽含底蘊的傳統資訊設施資源,聚焦服務模式創新和數字化應用創新,打造新型資訊基礎設施。
位于徐匯區武康路—安福路街區的電話亭,還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關注。“點擊‘AI照相館’與上海建築合影,生成頗具‘國潮風’的人工智慧照片,很有意思。”“90後”市民小杜説。年輕人發現,滬上公用電話亭正向多功能化、智能化蝶變,一些公用電話亭變成傳播文化、可借閱圖書的“微型圖書館”,一些電話亭變成了溫暖的“橙色盒子”,內設座椅、閱讀燈、充電設施等供人們休憩。
30年前的上海,家用固定電話還是“奢侈品”,公用電話是人們致電親朋好友及洽談事宜最主要的工具。滬上公用電話業務最繁忙時,分布于社區、學校等場所的各類人工或無人值守公用電話一度達到6萬多部。
“Hello老友亭”內部設有公用電話和智能螢幕。新華社記者陳愛平 攝
在智能手機已普及的當下,公用電話不再是人們日常通信的工具。但從應急通話數來看,公用電話依舊在守護城市安全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上海數千個公用電話亭每年支撐數萬通“110”等應急通話。
面向更廣泛的市民群體,在今年5月17日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上海電信分布在全市區域內的近3000座公用電話亭推出“限時免費撥打”服務,人們可以根據語音提示可以方便地撥打被叫號碼,解“燃眉之急”。
“出門在外,難免會遇到手機沒電或者不小心丟失等意外情況,有了公話亭提供的3分鐘免費通話服務,足夠向家裏人報個平安。”在上海新客站附近一座電話亭使用這項業務的重慶遊客張莉説。公話亭上方“人民城市為人民、電信公話免費打”的醒目介紹吸引住了她。
上海電信數字生活部總經理陸奕奕介紹,上海電信將在2年內建設1000座數字電話亭,拉起一張守護城市的安全網。目前,上海電信數字公話亭已覆蓋全市16個行政區82個街鎮200多個點位。“在上海多個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主體等的支援下,上海的公用電話亭等基礎通信設施,將持續拓展更多的功能。”
除了公用電話亭,上海電信傳統的“114”服務熱線引入更多功能,面向不太習慣使用手機App的老年人,提供一鍵叫車、非緊急轉運等適老語音服務。專線客服團隊還能提供滬語服務,讓上海老年用戶更覺親切。“魔都線上”寬頻網絡應用服務,基于電信雲寬頻雲邊協同的特點和雲網關靈活控制的能力,面向居家人士優化醫療健康、社區生活、政務服務和視聽娛樂體驗,例如引入許多上海老年大學的網絡課程,供老年人居家學習。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英介紹,上海正通過“數字夥伴計劃”等工作,切實推動解決弱勢群體在互聯網和智能化應用方面遇到的困難,推動實現數字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