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鄒和建:以管理賦能“數智醫療”,讓“不死癌症”無所遁形

2023年02月24日 20:25:5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2月24日電(沈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鄒和建在風濕免疫學科“高地”奮戰三十載,他的勤奮好學和他的高超醫術一樣遠近聞名。他是Web1.0時代最早一批創立個人網站,開發國産資訊管理軟件和醫學臨床數據庫的“先行者”,也是社交媒體“當道”後積極擁抱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平臺和視頻剪輯技術的“傳播達人”。

  從醫治傷痛的杏林聖手到引領百年名院高品質發展的掌舵人,鄒和建始終以“消除生命缺憾”為己任,致力于讓更多人過上健康、幸福的生活。他常説:“別人不懂,但我能學、我能做,且學會後對學科發展有幫助的事,一定要做。”帶著對新知的渴求,他步入復旦大學EMBA項目的課堂,希望進一步拓寬管理的創新思路,在運用新興技術賦能醫療健康、攻克“疑難雜症”的前進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差異化發展”,走出風濕免疫科特色之路

  翻開鄒和建的履歷,猶如閱讀一本精彩紛呈的書籍,“解決現實問題、回應時代課題”是貫穿其中的主題。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國家培養的第二位臨床職業病醫學博士,鄒和建畢業後留在華山醫院內科從事職業病的臨床及科研工作。但起步沒幾年,他就遇到了一個亟需突破的瓶頸。

  因上海市産業結構調整,許多鄉鎮企業外遷,患職業病的人群也隨之遷移,加上職業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職業病患者的治療需求日益降低。醫院臨床職業病學科發展逐漸受限的這一現狀,促使職業病科主任鄒和建開始與同事們探索轉型的方向。

  經過評估研判,他們發現與腫瘤、心血管疾病等致死率高的疾病相比,風濕病領域長期面臨著對疾病認識不足、專科診治患者數少,以及學科發展緩慢等問題,然而當時設立風濕專科的公立醫院卻寥寥無幾。哪裏有缺口,哪裏就有機會,大家討論後一致決定組建風濕免疫科。鄒和建由此與風濕免疫結緣,並成為在這一領域辛勤的耕耘者。

  “當時北京、上海一些老牌醫院的風濕科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他們各具特色,比如上海仁濟醫院在係統性紅斑狼瘡上的診療上非常有經驗,上海光華醫院則善于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面對其他醫院的強勢競爭,鄒和建認為一定要找準定位、狠下功夫,建立自己的學科優勢,以差異化發展作為突破口,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之路。

  “從管理學上看,經濟發展有差異化戰略,那麼對于醫學領域來説,想要快速在某個專科疾病中建立優勢,就必須走差異化之路。因為越是薄弱的領域,未來也就越有機遇。”

  起步之初,雖然缺乏技術、經費和人才,鄒和建卻深刻意識到“患者臨床資料”才是自身的絕對優勢所在。他將痛風和係統性硬化(俗稱:硬皮病)作為兩大主攻方向,從無到有,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係,在與兄弟單位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借船出海”,為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鋪設起一條合作發展的“快車道”。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早已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在鄒和建的帶領下,科室以擅長診治痛風、係統性硬化症(硬皮病)等疾病為特色,綜合實力位居“復旦係”醫院專科排名前列,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較大的影響力。

  科普“接地氣”,讓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風濕免疫病,是臨床上疑難病症的“高地”,出了名的“難治”。廣大病患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稱為“不死的癌症”,痛風更是因其極高的發病率而享有“病中之王”的綽號。“尿酸高=痛風?”“得了痛風就不能吃肉?”“痛風發病的原因90%是由于腎臟排泄功能減退導致的嗎?”

  每每聽見公眾諸如此類的困惑,鄒和建既對某些以訛傳訛的誤導深感痛心,也意識到亟需提高大眾對痛風的認知,傳播相應的診療規范。“一些傳統觀點、甚至是教科書中的基本知識,由于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而難以及時更新,科普之路任重道遠。”他感嘆。

  為了幫助大家正確地了解和認識痛風、高尿酸血症及其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早在2017年,鄒和建就率先倡議把每年4月20號定為宣傳痛風科普知識的“全民關注痛風日”。“痛風往往伴隨高尿酸血症,420 這個數字正是高尿酸血症的診斷臨界值。”每逢“痛風日”到來之際,鄒和建都會帶領全國相關領域專家,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向大眾講解前沿、接地氣的醫學知識,並且開展線下義診活動。

  為了在保證科學權威的基礎上讓醫學科普變成大眾喜聞樂見、記憶深刻的內容,助力公立醫院更好地發揮推動健康科普工作的優勢,鄒和建還參與打造了從“寫”到“演”都由醫生全程參與的科普微電影《悔》。

  由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資助的《悔》,通過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講述了痛風治療的規律及誤區,呼吁全民關注痛風及慢病管理。“微電影的每一處細節都來自臨床。事實上,這些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痛風患者身上,我們遇到太多慢病患者都因為各種錯誤或固有認知沒有規范地接受治療,等到産生嚴重的後果時,往往已經追悔莫及。”

  在鄒和建看來,要想避免和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就得幫助大眾“真正認識疾病背後的機制”,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跨界拍攝微電影、自學IT技術搭建科普網站、“玩轉”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和直播平臺,試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傳播健康知識”。

  從臨床到管理,興趣是最持久的學習動機

  談及自己曾求學的復旦,鄒和建的目光中總會流露出一種別樣的溫情。“我就職的華山醫院是復旦大學的附屬醫院,兩個單位有著天然的聯繫。我的母校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合並後組建了‘新復旦’,兩者亦有深厚的淵源。”不僅如此,就讀復旦EMBA項目也令他與學校的情緣愈發深厚。

  重返校園時,大夫出身的鄒和建已經有了十余年的管理經驗。彼時的他正處于領導幹部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但對手頭業務熟悉精通之余,他也發現自己在應當“更進一步”的時候逡巡不前。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表示:“未來的管理必須學習新技術,創造市場,掌握信息技術的管理工具,接受通才的教育。”對于一貫熱衷于擁抱新技術的鄒和建來説,接受係統性管理學訓練將賦予他更寬廣的視野,獲得能夠學以致用的業務實操和組織管理方法論。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開學才兩個月,我學到的知識就立馬派上了大用場。”一家企業請鄒和建幫忙分析即將上市的新藥未來的市場格局。他熟練地使用決策樹分析工具進行了科學的預判。“最後實踐證明,這項基于分類和回歸任務的非參數學習演算法給出的結論都是正確的。”

  在科技與人文並重、管理與服務相融的復旦課堂裏,鄒和建也受到了哲學思想的熏陶。回憶過往,他表示哲學觀點改變了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態度和看法。“胡守鈞教授給我們講解《易經》中的無妄卦——‘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我至今印象深刻。這種“只有辛勤耕耘、才能取得收獲”的態度,對所有希望拓展事業的人來説都是一種莫大的鞭策。”

  從痛風專家到鍛造醫院“醫教研才”等方面核心競爭力的“一把手”,盡管鄒和建的職場角色不斷跨越,勤奮好學的本色卻始終如一。他再三強調,“興趣是最持久的學習動機,將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醫路漫漫,上下求索。無論是臨床問診、科研、教學,還是行政管理、統籌黨建、編撰醫學專著,鄒和建都樂在其中。乘著數智醫療的“東風”,未來他將繼續以管理提升組織執行力,以興趣拓展專業半徑,讓“不死癌症”和“沉默殺手”都無所遁形。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