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微更新讓家門口也有“詩和遠方”
道路兩旁,歷史建築通過文旅活動“活”起來;“口袋公園”裏,綠化景觀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寫字樓附近,園區和綠地洋溢着“煙火氣”。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1月17日發布新一批50家“家門口的好去處”名單。隨着城市微更新推進,人們在熟悉的居住地、工作地也能感受“詩和遠方”。
這些“好去處”包括博物館、美術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街角花園、綠地、公共市集、鄉村工坊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評選聚焦“道路+”“公園+”“生活圈+”,這些文旅新空間助力打造城市“15分鐘生活圈”。
俯瞰上海市南昌路沿線居民區。(受訪者供圖)
南昌路是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之一。沿這條馬路,里弄和老式小區的修繕在盡量恢復歷史風貌的同時實現“最小干預”和“可識別性”;瑞金二路街道等相關單位推出專項文旅活動“趣游環復藝術季·偶遇南昌路”以及特色常設活動“漁陽裏講壇”“轉角遇到音樂”“書香瑞金”等,讓人們感受有溫度、有情懷、有文化的街區。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的百禧公園。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百禧公園前身是廢棄鐵路支線,如今則是頗具藝術感的高線公園。公園共分為三層,負一層是空間開闊的展廳,地面一層設置了籃球場、休閒驛站等活動場所,頂層布有錯落有致的高線步道。人們在這裡運動健身、看展、品嘗咖啡、散步休憩,既互不干擾又互為風景。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樂山綠地。(受訪者供圖)
嵌在居民區、寫字樓與商場之間的樂山綠地在改造前,內部設施陳舊,封閉式的管理導致不少社區居民自帶座椅擠在狹窄的街道空間。如今,公園打開原有圍墻,將中國園林的山水觀融於綠地設計中,共享健身設施、兒童趣樂空間吸引老人、孩童前來休憩玩樂,80米長的景觀廊亭“眾樂之廊”為人們遮陽避雨。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50處“家門口的好去處”。它們和已有的A級旅游景區、歷史風貌街區、特色休閒街區、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園互為補充,成為上海作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載體。預計至2025年,這些小而美的“好去處”將達到200處。(記者陳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