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遏止社交平臺“假權威”“假新聞”亂象

2023年01月17日 09:33:12 來源: 解放日報

  最近,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公告稱,將堅決打擊假冒倣冒媒體、黨政軍機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行為。凡是賬號資訊含有假冒倣冒政黨、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內容,假冒倣冒新聞媒體、社會群體等機構組織的內容等,均將根據違規程度採取刪除賬號資訊等相應的處理措施。該規定自1月16日起生效。

  雖然這條公告主要面向微信公眾號運營方,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暴露出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上的“假權威”“假專業”“假新聞”等亂象。

  有的公眾號運作主體是個人或企業,卻用“打擦邊球”的方式,為自己的公眾號取名類似官方的名稱;或者直接使用官方機構、行業組織、新聞媒體的相關圖片作為頭像,誤導公眾。在已經被曝光的案例中,不乏類似的現象。

  例如,去年8月,有一條“上海市教委稱,9月1日起,英語退出小學舞臺”的消息很受上海家長關注,出處是某個名稱看似中立的“教育單位”。經核查,該公眾號並非由官方的教育機構設立,而是來自某廣告公司,卻通過名稱誤導公眾。此後,上海市網信辦聯合市教委約談了該公眾號的負責人,責令其發布致歉聲明並停止更新15天。

  從微信公眾號平臺披露的典型違規行為看,部分公眾號“蹭官方”的膽子更大,包括使用“***省發布”“***(地名)本地快訊”“***市同鄉”等名目。細心的用戶若是查看賬號詳情,都會發現,它們中有的是個人注冊的,有的來自企業,均與官方發布沒有任何關係。

  至于那些賬號“蹭官方”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粉絲、更多流量,為廣告變現鋪路。

  據了解,就社交平臺上的行銷賬號而言,盈利模式有多種——

  有的利用平臺提供的流量分成模式盈利。

  目前,大部分社交平臺為吸引和鼓勵“優質內容”,都提供流量分成。開設在這些平臺上的賬號只要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就可以選擇流量分成。部分平臺還會在這些賬號發布的文章中插入廣告,讓流量分成更直觀。因為公眾的每一次點擊、轉發,都意味著是對廣告的“有效閱讀”,平臺能收廣告費,賬號運營者也能從流量分到錢。

  從實際操作看,這一原本為鼓勵“優質內容”而設置的分成模式,卻成為部分造謠者的謀財手段。它們從賬號名稱、發布內容等多方面著手,不惜一切騙取公眾點擊,全然不顧內容是否真實、準確。

  還有的賬號接受廣告主的委託,直接通過發布廣告、軟文等盈利。所以,如果發現賬號文章中不含平臺植入的廣告,並不意味著相關賬號就不盈利、很公立。因為除了通過流量分成賺錢外,有些公眾號的定位就是廣告發布或軟文推廣平臺。對這類公眾號而言,粉絲數量、閱讀量等都是它們向廣告主報價的基礎。使用可以誤導公眾的名稱、頭像,發布乃至捏造博眼球的文章,則成為它們拉粉、引流方式,讓自己的粉絲數、閱讀量更好看,也使得廣告報價水漲船高。

  無論何種方式,都能發現,“蹭權威”“倣專業”的賬號都與利益相關。

  還要注意的是,除了微信公開叫停那些賬號外,短視頻平臺也不乏類似的賬號和現象,既有倣冒公職機構的賬號,也有利用制服、工作服等假冒公職人員、專業人士的主播。

  可見,要避免被這類“蹭權威”誤導,需要各個平臺都“立家規”,約束賬號運營者。更進一步,平臺還有必要評估流量分成模式的合理性。通過增加內容審核機制,讓相關模式獎勵的是真正的“優質內容”,而不是謠言或虛假資訊。

  同時,公眾也不要看到名稱或頭像“權威”、主播著裝“專業”“公職”,就對他們傳播的內容信以為真。通過查閱相關賬號的注冊資訊等,可以大致了解賬號究竟是官方的,還是個人或企業的,繼而評估相關內容的準確性,增強個人對真偽資訊的判斷力。(記者 任翀)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