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共話科學知識傳播

2022年08月21日 08:45:37 來源: 解放日報

    作為2022年上海科技節的重要活動,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昨天在北外灘的世界會客廳舉行。大會以“創新·傳播·融合”為主題,邀請知名科學家、科技傳播實踐者、科普明星和理論學者等,就科技傳播矩陣融合構建、科學家共同體與公眾互動、網絡科技傳播策略等話題展開討論。

    科技傳播的主要對象是大眾,如何將艱深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大眾聽得懂、感興趣的語言,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混知”創始人陳磊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秘籍。科技傳播也包含跨學科的科研人員交流,為促進這種交流合作,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提出了“虛擬全球實驗室”構想。

    上海市科委表示,創辦科技傳播大會是上海貫徹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一體兩翼”重要論述的有力舉措,也是在科創中心建設中搭建傳播交流新平臺的積極探索。

    建虛擬實驗室促進跨學科傳播

    “大家現在看到的,其實是我的全息投影。我在上海,正處于隔離觀察期,這個視頻是我的太太在隔離酒店幫我拍攝的。”主旨大會上,萊維特以全息影像方式現身,介紹了他心目中的“虛擬全球實驗室”。

    如今,跨學科交流合作在科研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萊維特自己的研究方向處在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電腦科學的交叉區域,收獲了很多重要成果。如何通過組織創新,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跨學科交流合作?這位諾獎得主認為,可以在上海等地建立“虛擬全球實驗室”。它兼具線上和線下交流的優點,通過新穎的合作工具,讓一些身處不同時區、不同地點,在不同機構工作的科研人員通過實驗室進行合作。

    萊維特希望在上海確立一個“虛擬全球實驗室”的物理地址。根據他的構想,實驗室有一個科研小組。“我們將以這個小組為核心,並在我供職的大學建立另一個小組,然後慢慢擴大,將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吸納進來。”

    實驗室鼓勵任何形式的創新,邀請全球的資深科學家做導師,幫助青年科學家獲得資金。“我們鼓勵年輕人通過虛擬實驗室進行跨學科的科技傳播,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而不是只能循著資深科學家的想法從事研究。”萊維特説,“我們希望年輕人能獨立發表研究論文,無須將提供指導的資深科學家作為共同作者。”

    八旬院士有170多萬B站粉絲

    86歲的汪品先院士也十分關心年輕人的成長。“我在同濟大學開設‘科學與文化’課,來了不少中學生,他們搶前排座位的激情讓我非常感動。師生之間一旦發生共振,力量是非常大的,它既是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技傳播的一種激情,也是公眾積極參與的一種激情。”

    汪品先樂于接觸新事物,他在B站的粉絲有170多萬。“我作為老師上課,只有幾十個人聽講;我寫的文章,可能有幾千人看;但是B站的彈幕出來時,我好像聽見了幕後眾多的聲音。這是良性互動,讓公眾和科學家感受到彼此的激情。”

    談及擁有170多萬粉絲,汪品先説這超出了他的想像。“我是從事基礎研究的,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感興趣?

    這給我一個啟發,那就是作為科學家,要找到與公眾興趣的接觸點。”比如,在他主持的地球係統科學大會上,他設置了一個“華夏山水的由來”專題,會場氣氛非常熱烈,吸引了很多聽眾,不少人因為沒座位,就席地而坐聽專家討論。

    “上海要發展‘海派科普’。海派是東西方文化的結合,是不按常規出牌,意味著創新。”汪品先總結道。

    做科普網紅要有兩種重要品質

    作為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的一個板塊,科普紅人大會頗具關注度。“混子哥”陳磊、“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教授、英國“魔法爺爺”戴偉教授等科普紅人集聚一堂,與觀眾分享他們的成功秘籍。

    作為一位知識分享博主,陳磊取得了不俗業績——他創辦的“混知”係列公眾號擁有2300萬粉絲。從小愛畫畫的他,也愛看歷史、科普書籍。他發現,很多書在講述知識的方式上有點問題,“讓讀者看得吃力、看完頭大”。如何讓人們以放松的心態學習科學、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知識?他想到了搞笑風漫畫這種形式,于是走上了知識漫畫這條創業道路。

    在他看來,這個新職業需要做好“翻譯”工作,即先通過閱讀文獻、請教專家等方式學習知識,再消化、吸收、加工,把這些知識“翻譯”成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字、漫畫、動畫和音頻。“説得直白點,我們先啃專業知識,再給老百姓講‘人話’。”

    科普紅人大會上,陳磊的演講題目是《科普的品質》。他認為,科普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共情能力,他們的首要研究對象是受眾,而非科學知識。“我們尊重讀者的每一個認知習慣和知識結構。在科普漫畫裏,不會堆砌專業術語,如果出現術語,一定會進行解釋;而在歷史漫畫裏,我們不會堆砌年代,因為這會增加讀者的記憶負擔,影響閱讀體驗。”

    科普工作者的共情能力,還表現為:在科普作品中幫受眾歸納、總結知識體係,對其中的重要知識點做強化處理;知識資訊可視化處理,如繪制漫畫和動畫;無論是文字還是漫畫,都要“好玩一點,再好玩一點”。

    做科普的第二個重要品質,是適可而止。“混子哥”解釋:“科普的目的不是培養科學家,至少不是馬上,而是要讓大眾多知道一點點。”因此他覺得,科普作品不必求深求全。

    陳磊坦言,“混知”被不少人質疑:高深的科學知識用這麼淺白的語言講解,合適嗎?他的回答是:“讓公眾對知識淺嘗輒止,總比望而卻步好。”(記者 俞陶然 黃海華)

    原標題:

    首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上,諾獎得主、院士和科普紅人共話科學知識傳播

    “讓公眾和科學家感受到彼此的激情”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