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供給,讓更多年輕人“住有宜居”
安居方能樂業,人才鑄就産業。記者從日前舉行的市政府記者招待會獲悉,“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建設籌措47萬套(間)以上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去年已經建設籌措了6.7萬套(間),今年計劃完成17.3萬套(間),加起來24萬套(間),“用兩年時間完成五年任務的一半以上”。
此外,市人大代表們也紛紛提出建議:優化公共租賃住房供給與運營,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住房體系,讓更多年輕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完善“生活盒子”,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套房
為建設有溫度的“人民水岸”,徐匯濱江特意在規劃中為周邊租賃住房、人才集聚提供綜合服務配套。市人大代表鐘曉咏透露,“十四五”期間徐匯區計劃新增籌措超1.2萬套(間)社會租賃房,並完善“生活盒子”,在衣食住行基礎上疊加文化資源,滿足青年人對品質生活的需求。
市人大代表孫慧曾歷時數月,與團隊一起走訪了數十家科技企業,了解他們的需求。“人才要留上海,最關注的不外乎這幾樣:住房、孩子上學和生活成本。”人才對“住”的極高關注,促成了她在今年上海兩會提出的建議:“加快建成分層級的人才租賃住房保障體系。”在多渠道、加速供給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從“一張床”到“一間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
孫慧建議,以區為單位,整體規劃和建設人才租賃公寓。排摸、盤活區域內的閒置房産,採用多種方式增加市場供應量。比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單位建設人才公寓等,為科技人才提供價格優惠的住所。
譬如,位於徐匯區華涇鎮的大型動遷小區盛華景苑居民區,“群租亂象”曾是老大難。結合群租整治,華涇鎮在首排商業配套用房,面向環衛、公交、家政等一線職工,提供了70套近300個床位“一張床”服務,以相對較低的租金解決他們的住房困難,也成為上海首個數字化治理群租的樣板案例。
孫慧同時建議,各區針對所在區域産業布局的特點,建設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居住需求的人才住房保障供給體系。譬如,黃浦區公租房項目仁慧苑,地處五里橋路製造局路,此前通過城市更新,地塊被盤活。特別針對周邊企業白領打造公租房“理想場地”,小區房屋面積在54-105平方米不等,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前來申請。
打造“朋友圈”,促成與城市更深層次“連結”
租賃住房還要滿足“職住平衡”。孫慧建議,人才租賃公寓的選址要適當考慮周邊學校、醫院、交通及配套生活、文化設施等建設。譬如盛華公租房,曾是主要商業綜合體無法輻射到的“孤島”。華涇鎮通過新增衛星式小點,優先打造“孤島”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於居民和租客。
同時,她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區域內的長租公寓建造企業或房屋租賃經營公司合作。這樣一來,加快了住房供應量、統一了內部配置,而且能借助長租公寓&&組織的各項活動,豐富人才業餘生活。
築巢引鳳,更要固巢養鳳。有代表提出,“有地方住”遠遠不夠,要讓年輕人願意扎根,還需要更深層次的“連結”——前不久,嘉定區率先推出了“一定有嘉”青年住友圈,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動菜單,為租房青年搭建覆蓋面更廣、服務力更強、活躍度更高的服務溝通交流&&。為解決青年租戶日益突出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公租房青年聯合團支部也同步成立,更好地凝聚“青年力”,鼓勵青年走出家門,參與自治共治。
市人大代表們還發現,現有的公租房政策最長可租賃年限較為固定:通常為2年,租賃總年限一般不超6年。“能不能因群施策,適當延長公共租賃住房最長租賃年限?”市人大代表宋漢光建議,適當延長公租房最長租賃年限,“分類解決需求,體現差異化機制”。其他代表還進一步建議,完善針對特殊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如運用共有産權、長期租賃等方式,讓特殊人才能夠享受到一定的住房保障政策,增添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人才都想來,來了不想走”。(記者 王宛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