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碼魔都|人民之城,世界之城——寫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兩周年之際

2021年11月01日 15:14:4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 鄭鈞天 有之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11月在楊浦濱江,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閒、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在上海舉辦。世界城市日是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推動設立的首個國際日,也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精神遺産。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提出兩周年之際,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重回起源地,向全球解碼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高品質發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質生活的“中國經驗”,為世界城市建設和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美好生活觸手可及:洞悉人民城市中的“小確幸”

    市民和遊客在已貫通的“一江一河”濱水空間裏遊玩休憩,老城廂居民們正陸續告別“拎馬桶”的“蝸居”生活,住在老樓上的“懸空老人”們終于迎來加裝電梯“接上地氣”,上班的白領們每天可以享受不重樣的優質早餐,“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老百姓“開門七件事”……上海正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讓老百姓的幸福感觸手可及,綻放出獨特的城市之光。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楊浦濱江,已從昔日的“工業銹帶”轉型為“生活秀帶”,成為各類“低碳生活聯盟”“跑團”的熱門打卡地。曾經廠房林立的黃浦江畔,在“人民城市”的理念下,發展成為人人可漫步的高品質濱水空間和線上新經濟生機勃發的熱土。

    繼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之後,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也實現基本貫通。綠波蕩漾的水面、幹凈舒適的步道、小而美的“口袋花園”……曾幾何時,停車場、變電站、碼頭辦公用房等沿河而設,濱水空間的景觀性和體驗感“大打折扣”。從“沿河不見河”到“近水更親水”,“一江一河”的貫通成為“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注腳。

    街區是可漫步的,建築是可閱讀的。

    近百歲高齡的武康大樓,于2019年徹底告別周邊上空的“蜘蛛網”,再現舒朗天際線。架空線入地工程和桿箱整治,讓上海諸多歷史建築煥發新生,重新站上“網紅打卡點的C位”。

    如今的武康大樓,成功吸引了全球熱愛漫步、攝影、藝術創作等各類人群前來觀光。2020年10月起,武康大樓街區也開啟了“微更新模式”,優化、移除的“城市家具”達109處之多,涵蓋信號燈綜合桿優化、冗余立桿移除、空調外機隱藏等。文藝書店、網紅咖啡店、多元文化空間、文創展覽……多元業態齊集于此,在提升周邊居民獲得感的同時,也為市民遊客帶來了“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的趣味體驗。

    以中共一大會址為核心的大新天地區域,正在成為城市生活的“24小時社交目的地”。白天,這片極具老上海風情的開放式街區遊人如織;夜晚,這裏燈光璀璨,人們在上海石庫門的文化肌理中休閒娛樂,感受過去和未來交融的魅力。這片“最上海”同時又是“最國際”的區域,在實現歷史建築和文化保護傳承的同時,以城市更新來滿足未來發展的空間需求,促進城市空間利用向集約緊湊、功能復合、低碳高效轉變,成為中國高品質生活的標誌之一。

    “15分鐘生活圈”內,社區事務“齊活兒”。

    “以前,如果時間趕不及,我就得餓著肚子上班。如今,在上海各大中心商圈、街道社區,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流動早餐車,每天的早餐可以不重樣!”每天的上班路上,上海白領羅泉可以自由選擇不同口味的早餐。

    2020年8月,上海大力推進早餐工程建設,讓上海市民享用到豐富多元、便捷實惠的早餐。如今,流動餐車在産業園區、商辦樓宇及大型居住社區等區域陸續落地,已打造出一道放心安全、形象美觀的城市早餐風景線。

    從老年人看病取藥、日間照護、文娛休閒、助餐助托,到滿足白領的生活需求……上海的“市民驛站”已成為居民“家門口的溫馨港灣”。

    “如今在北外灘街道的市民驛站,來的最多的就是‘雙白人群’——白發人群佔六七成,年輕白領佔三四成。白發人群享受養生、理療等服務,白領則在食堂就餐,在就近的延伸點進行社保服務、職稱受理等。”上海市虹口區北外灘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居民們在步行15分鐘內就能享受到高效、優質、便捷的社區服務。

    人民城市的溫度,源自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世界城市日開幕式所在地北外灘,6月底成片二級以下舊裏徵收工作全部完成,當地居民自此告別“拎馬桶”的老城廂生活。

    破解天下“第一難”,體現著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感。

    四代人蝸居一處、5戶人家擠在一個門棟、一個水池上裝了八個水龍頭……北外灘昆明路90街坊的居民們,數十年來一直過著“拎馬桶”的生活。“沒想到這麼快,我們就夢想成真,可以住上樓房了。”今年69歲的黃建激動地説,“舊改不僅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條件,更讓我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上海市住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海每年約為3萬戶老城廂居民解決最“急難愁盼”的居住問題。2021年上海市計劃安排舊區改造計劃7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3.4萬戶。

    “改不改、怎麼改,都要徵求居民意見,全過程都會充分體現黨建引領、社區主導、各方支援。”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主任馮經明説,由于涉及多方利益,舊改工作素有“天下第一難”之稱。“以黨建引領、群眾獲益的舊改,讓中國的大都市不會出現貧民窟,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前所未有的壯舉。”

    適老化改造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溫情。

    家住上海市靜安區長寧路155弄的劉老太,因患有心臟等慢性疾病,加之年紀較大、腿腳行動不便,住在6樓的她上下樓十分困難,生活日用品要靠子女帶,或請鄰居代買。“我一直渴望樓棟能加裝電梯,讓我在有生之年能下樓多走走、多看看。如今,這個願望終于實現了。”今年7月1日,劉老太所在的34號樓加裝的電梯竣工啟用,讓她激動不已。

    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上海,“懸空老人”一直是民生痛點和難點。近年來,上海以民心工程推動民生工程,著力推進解決老舊樓房加裝電梯工作,提升市民特別是老年群體的居住品質。今年,上海計劃完成電梯加裝1000臺以上。

    近年來,上海有關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政策不斷提速加碼。為提高加梯速度,“先審後證”模式、並聯審批模式等政策創新層出不窮,實現加梯工作由“人等梯”向“梯等人”的跨越,推進老樓加梯的規模化量産。

    “原來,從房管部門為電梯加裝立項,到最終安監部門驗收,原先的審批模式流程是串聯的,涉及至少5個部門,經歷至少15個環節,居民等待時間長達半年。現在實施歸類後規模化評審,2周即可完成。”上海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

    每一個宜居細節、人性溫度的背後,都承載著中國共産黨的不變初心。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正按照中央的定位要求,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著力打造韌性城市,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上海正在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把人作為城市的核心,一切圍繞人的需求展開,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市民,努力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美好願景化為現實圖景。

    “人民城市”樣板間:向世界傳播中國方案

    人民的高品質生活,離不開城市的高品質發展。

    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的開幕式舉辦地是上海北外灘的“世界會客廳”。這裏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承載地,黃浦江與蘇州河在此交匯,憑欄遠眺,一側是見證百年上海發展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另一側則是代表浦東開發開放的陸家嘴金融城,歷史和未來在此交匯。這個上海發展的“黃金三角”,見證著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從基本建成向更高品質發展邁進。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上海正在向世界呈現“人民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新境界,為世界超大城市建設和治理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上海正以升級建設“一網統管”係統為抓手,實現一流城市的一流治理。一片巴掌大小的小紙片被隨意丟在地上,人工智慧通過街面攝像頭自動識別、自動派單、人力處置、自動結案,片刻之後,紙片就被得到指令的網格員清理進垃圾桶。

    在“一網統管”城市運作係統裏,每一塊玻璃、每一臺車都擁有“身份檔案”,一屏觀天下;城市運作的實時指標,包括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氣象衛健等數十個單位係統,共用數據量超過25億條,實時顯示超大城市的“脈搏”。

    綠色低碳美好,上海打造未來城市樣板。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交易中心設在上海。全國第一棟綠色建築的誕生、全國首個地方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的發布、全國首單跨省跨區綠電交易的簽約……上海已成為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目前,上海市已創建或梳理儲備的綠色生態城區近30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裴曉表示,上海已經提前完成1000萬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築節能改造目標,並將綠色建築管理辦法寫入地方法。下一步,上海將通過精準施策,加快建立新建建築能耗與碳排放限額設計,推進“十四五”五個新城各開展一項超低能耗建築示范區建設等。

    向世界傳播“人民城市”理念。

    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上海已形成了一批全面提升城市建設和治理水準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為推動我國城市高品質發展創造了經驗、提供了樣板,並正在向世界傳播“人民城市”理念,貢獻現代城市文明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衡量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確立了“中國尺規”。10月31日,“聯合國全球城市監測框架—上海應用指數”在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開幕式上正式發布。該指數由聯合國人居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研制,為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全球指數,注重體現“人民城市”的理念。其綜合考慮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國家城市的不同訴求,提高了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

    “中國共産黨踐行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同于其他全球城市,是堅持人本價值、注重社會公平和社區認同,在全面協調的基礎上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民城市’。”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理事長洪浩表示。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