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蛟龍”穿越,浦江兩岸往來成坦途

2021年10月03日 09:11:42 來源: 文匯報

  今年國慶節前夜,江浦路隧道主線試通車,這是黃浦江上建成投運的第17條越江隧道。家住楊浦區海鵬花苑的李先生十分感慨:“以前去浦東,要上楊浦大橋繞一下,起碼多走5公里。江浦路隧道通車後,現在只要四五分鐘就能到達浦東,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隧道穿越、大橋飛架、地鐵迅馳,黃浦江兩岸往來成坦途,當年百萬人次乘輪渡過江的場景只留存在記憶中。經過廣大建設者的連續奮戰,上海各項越江工程不僅解決了市民群眾過江難問題,更成為黃浦江兩岸一個個標誌性設施。

  條條“蛟龍”越江而行,盛滿上海往事

  江浦路隧道通車後,上海目前還有兩條越江公路隧道仍在建設中——龍水南路隧道、銀都路隧道,計劃2024年建成。

  龍水南路越江隧道的重點服務區域為浦東三林南部、前灘區域到上海南站、徐匯濱江、長橋等地的中短距離交通。建成後,從徐匯到浦東的行車時間有望縮短至10分鐘;銀都路越江隧道全長約3.8公里,呈東西向,是連通徐匯、閔行、浦東的重要通道,有利於推進郊區城鎮化建設,還能緩解莘莊立交、S20西段和南段的交通壓力。

  一條條越江隧道的建成,與具體的時代背景形成了深刻互證,盛滿了上海往事。

  1971年6月,打浦路隧道建成通車。它不僅是上海的第一條越江隧道,也是中國的第一條越江隧道。它的建成,打破了輪渡作為過江唯一方式的格局。

  1980年10月,市公交公司汽車五場開闢了第一條黃浦江隧道公交線——隧道專線,結束了上海沒有一條公交過江線路的歷史,機動車從隧道過江僅需6分鐘。

  然而,只有一條越江隧道遠遠無法滿足市民的越江需求。1988年12月,延安東路隧道北線宣告建成通車,再一次跨越滔滔黃浦江水,連接城市東西,也奏響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序曲。

  2003年後,外環隧道、大連路隧道、復興東路隧道……一條條隧道又相繼建成通車,在隧道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之最”,彰顯了舉足輕重的建設成果。它們分佈在黃浦江30多公里岸線上,平均每2公里岸線就有一條,方便市民快速過江,更助推黃浦江兩岸的非凡躍變。

  新橋型新工藝,越江大橋承擔新使命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經過多年發展,越織越密的交通網絡已將浦東浦西緊密地&&在了一起。

  目前的跨黃浦江大橋,除盧浦大橋為拱橋外,其餘均為斜拉橋或梁式橋。懸索橋一直以來是大跨度橋梁代名詞,近年來,自錨式懸索橋逐步發展起來,因其跨越能力強、景觀效果好等特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橋梁設計中。

  建設中的嘉松公路越江大橋是黃浦江上第14座越江大橋,也是首座懸索橋。造型別具一格,主塔以江南建築窗花藝術為原型並融入中國結元素,體現地方文化藝術的詩情畫意。嘉松公路越江大橋的總體設計方案,同步考慮了行人與非機動車的過江問題。大橋主橋及引橋兩側均設置慢行系統,居民可直接從引橋騎行至對岸。

  第13座越江大橋閔浦三橋也是一座可以“走”的大橋,在設計初期便考慮到行人與非機動車過江通行需求。橋面採用錯層佈置,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下層供人非通行。去年年底,閔浦三橋人非通道開放交通,市民可以搭乘分佈在兩岸的16部大型垂直電梯到達步行層,10分鐘漫步過江,往返奉賢、閔行兩區。

  專家&&,以往越江大橋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車行。如今大橋建設納入慢行系統,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記者 史博臻)

【糾錯】 [責任編輯: 文星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