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有一個16人的皮影戲劇團——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這個劇團雖然才成立一年多,卻是“皮”出了花樣。皮影戲、皮影舞、皮雕作品……他們通過將傳統的皮影戲進行創新,為當地群眾獻上一道道“皮影”大餐。新華網 潘彬彬 攝

今年65歲的金文錄是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演職人員,他從事皮影這一行將近40年了。金文錄告訴記者,別看小小的一張皮影人,製作方法非常講究。一般選用黃牛或白牛的皮,從“泡皮子”開始,經過15天“腌制”後,挂在陰涼處固定,再進行“鏟皮子”,將最亮的皮子取出,根據皮影手藝人的創意手稿畫進行雕刻、修正、上色、上火磚,最後再將皮影人物進行各個關節的連接和組裝,一個活靈活現的皮影人才算製作完成。

“皮走刀不走”。製作皮影,雕刻環節最重要。這考驗着皮影藝人的技術,手不能抖,線條精準,每一刀下去都要又穩又準,否則一張皮子就浪費了。

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演職人員馬永香在給皮影人物上色。

馬永香(右一)和同事討論皮影上色問題。

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演職人員羅吉生在組裝皮影人物。

“噔噔蹬蹬鏘鏘鏘……”伴隨着激昂的鑼鼓聲和歡快的二胡聲,皮影戲《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我們向前進》開始演出。

“河湟兒女寫新篇,小康大道遂心願。民族團結一家親,步調一致勇向前……”劇團演職人員一邊操縱着各色人物,一邊用青海方言和皮影戲陽腔曲調開始“唱”述故事。

挑、抵、推、拉、抖、搖……光影變換中,動靜之間,劇團演職人員將皮影戲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劇團演職人員從幕後走到&前,穿上演出服展示自己一專多能的本領,一支皮影舞《新春喜洋洋》獻上。

皮影舞《新春喜洋洋》是經過劇團演職人員編排而成的節目,他們用這種接地氣、營造氛圍的方式宣傳着皮影藝術,並且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劇團演職人員一顰一笑中傳遞着歡樂,也表達着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惟妙惟肖的《水滸傳》皮雕作品是皮影劇團打造的文創産品,也是劇團成立後將皮影戲融入現代元素的一次嘗試。

皮影戲演出結束後,當地群眾紛紛感受皮影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