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城西區農業農村和鄉村振興局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貫穿到實施“三鄉工程”全過程,堅持主動謀劃、統籌安排,結合實際,深入探索鄉村振興有效途徑,以“4+”模式譜寫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黨建示範引領促發展“四部曲”。
“科學謀劃+壓實責任”增實效。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實施火東村中藏藥材種植、漢莊村花卉種植和樹莓採摘基地、楊家灣村櫻桃採摘、彭家寨村綜合樓建設、蘇家河灣村海湖濱河麗景等集體經濟項目,為村集體經濟注入造血幹細胞。按照《城西區2021年推進“三鄉工程”重點任務清單》劃分部門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制定區級領導、部門聯點包村工作機制及“三鄉工程”聯席會議制度,以嚴標準謀劃、多舉措助力、高質量推進“三鄉工程”順利進行。前三季度全區12村集體收入達到2547.48萬元,同比增長了3.2%,産業發展成效初顯。
“設施配備+提升環境”強基礎。投入200萬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百鄉千村”示範工程,打造彭家寨村東、西小區,火東村,蘇家河灣村4個“百鄉千村”示範村;徵集2022年新村安置小區基礎設施維修項目共8項,收繳新村安置小區基礎設施維修資金674.12萬元,進一步推進新村安置小區基礎設施維修管理工作;深入推進小區垃圾分類試點工作,9個新村安置小區“小黃狗”垃圾分類設備已全面覆蓋。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任務落實,實現農村衞生廁所全覆蓋、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所有村併入城市污水管網,助推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發展産業+培訓就業”促增收。把培育鄉村文化能人作為推動文化進戶、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程來抓,目前全區培育出100余名鄉村文化能人,發展舞蹈、民樂、曲藝、合唱、時裝表演、鍋莊等文藝團體60余個,拓展出鄉村文化志願服務新載體;打造晨光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青海越弦傳承基地”、成立劉家寨村百名繡娘組成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及漢莊村“手工藝品製作基地”,有效推動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緊扣資源發揮作用,加大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畢業年度和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各類城鄉未就業勞動者以及退役軍人、婦女等群體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力度。截至11月底,開展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培訓74期4101人,有效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創業,提升了鄉村特色産業的附加值。
“黨建示範+政策兜底”重保障。堅持問題導向與發展導向相統一,紮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黨建示範帶建設,全面落實好“三鄉工程”各項任務。組織召開“城鄉發展一體化”黨建示範帶建設懇談會,設置接待接訪、志願服務、黨群議事、黨群活動、黨史展示、“兩代表一委員”聯絡站等功能室,參照城市社區服務模式,在楊家寨、蘇家河灣、漢莊等村打造“一站式”服務大廳,構建“15分鐘黨建服務圈”。充分發揮《西寧市支持“三鄉工程”三十條措施》促進作用,加大金融保險支持,依託“金穗服務惠萬家”工程、“惠社e貸”“扶社貸”等,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與農商銀行簽訂合作協議,組織轄區12個村“兩委”負責人和企業召開金融扶持農民合作社“扶社貸”對接會,並針對彭家寨鎮、虎&街道辦事處産業興村項目組織意向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商談,已有4家企業有合作意向幫扶各村成立建設經營産業。截止目前,全區12名村黨組織書記全部擔任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兩委“一肩挑”比例達91.67%,增強了村“兩委”班子整體活力和戰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