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守藝人”何滿:一錘一鏨敲打出湟中銀銅器“交響樂”

2021-12-20 15:08:00 | 來源: 新華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湟中銀銅器及鎏金技藝,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擁有300多年悠久歷史,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著稱,匠人使用敲、鏨等技巧,通過浮雕、平雕、掐絲等表現手法,加以獨特技藝——鎏金,一錘一鏨敲打出湟中銀銅器“交響樂”。圖為國家級“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非遺傳承人何滿在鏨刻銀器。

  15歲那年,何滿當起了學徒,幫父親製作銀器。“年少時,我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為當地牧民做藏服上的銀飾。那時大家都不富裕,為學手藝,吃了不少苦。”何滿説。圖為何滿正在繪製手稿。

  21歲,何滿與妻子結婚。彼時,當地政府組織手藝人修繕塔爾寺大經堂,何滿與父親參與其中。“修繕大經堂,父親的工資是一天7塊錢,我是一天2塊錢。之後幾年,生活慢慢有了改善,掙了錢,買了房子。”何滿説。圖為何滿正在化銀。

  1994年,何滿開起了屬於自己的小店,主要經營銀銅器和首飾製作等業務。他先後帶了十幾個徒弟,但留下來的並不多。“這個行當現在不好做,我是家族裏少數堅持下來的。”何滿説。圖為何滿正在挑選工具。

  小巧、精緻、高大、複雜……各式各樣的銀銅器從何滿手中“走”向市場,備受青睞。圖為何滿正在打磨銀器。

  2009年,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工藝項目成功入選第三批青海省省級非遺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同時,何滿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大家給我起了個外號,叫‘銀匠娃’。”何滿打趣説。圖為何滿向記者展示他的手稿。

  2012年,何滿被評為國家級“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非遺傳承人。自此,更多人知道了這個被稱為“銀匠娃”的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何滿多次前往國外進行經驗交流、學習培訓,他還受邀在清華大學開展講座。圖為何滿近年來參加活動的證件。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何滿説,很多作品創意都來源於生活。“以前,為一個作品,我會跑到塔爾寺去觀察建築樣式,憑着想象力畫出來,如果畫着畫着忘記了,我就再跑一趟,直到爛熟於心。”圖為何滿以塔爾寺裏的菩提樹為靈感製作的吊墜。

  近些年來,何滿的銀銅器作品先後參加過意大利米蘭世博展、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薪技藝”展等展會,部分作品還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單位收藏。圖為何滿的作品。

  何滿介紹,湟中銀銅器品種繁多,涵蓋了茶壺、茶蓋碗等日用器皿,耳環、項鏈、手鐲等各種佩飾,具有藏文化的藝術特色和很高的審美價值。圖為何滿製作的藏族服飾上的裝飾品。

  形薄、光亮、輕柔、質純,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光澤炫目的湟中銀銅器,在匠人們的敲敲打打中完成。圖為何滿收藏的設計手稿。

  湟中銀銅器是河湟地區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徵,精美絕倫的銀銅器和流光溢彩的鎏金技藝形成了獨特氣質。圖為何滿製作的銅壺。

  何滿想把手藝傳給更多人。除徒弟外,他的兒女對這門技藝也十分感興趣。“兒女們都有工作,但他們會在空閒時當學徒,手藝不能丟,這是我們的根。”何滿説。圖為何滿製作的銀器——青海土火鍋。(圖片:馬洪婷 文字:魚昊)

[責任編輯: 卡婭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7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