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農資市場購種子、選農機、買化肥,是農民春耕備耕的“常規動作”。在寧夏平羅縣,除了農資市場,越來越多農民、種植大戶、合作社在備耕時,還要去逛一逛特殊的“集市”——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流轉耕地、産權抵押、土地入市,這個承擔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農資大集”,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正月廿三“燎疳節”一過,對於寧夏農村而言,年就算過完了,家家戶戶開始忙活地裏的事。走進平羅縣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不同業務窗口一字排開,前來諮詢信息、打聽行情、辦理業務的人絡繹不絕。
只跑了一趟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300萬貸款就順利到賬,讓福建籍“新農人”吳則坦的春耕備耕資金壓力減小了不少。2020年在“閩寧協作”機制的號召下,吳則坦從東南沿海來到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平羅縣紅崖子鄉,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土豆。
“今年計劃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種植利潤更高的山藥。但山藥投入大,我正愁從哪借錢備耕時,平羅縣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幫我解決了資金難題。”吳則坦説。根據平羅縣&&的農業設施使用權抵押貸款政策,吳則坦為流轉土地上投資建設的大棚、灌溉等設施辦理了農業設施使用權證,以使用權證為抵押向銀行貸款300萬元。
平羅縣是全國首個集成農村改革試點縣,近年來累計集成了29項改革任務協調推進。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農村産權抵押貸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相繼落地,讓土地這個“不動産”充分“動”起來,賦予了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産權益。
産權可“押”可“退”。在平羅,農村的土地、房屋、農機、溫棚作為抵押物申請貸款已成為農業生産常態。截至目前當地累計發放農村産權抵押貸款2.67萬筆17億元。隨着改革向縱深推進,平羅還試點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讓農民擁有更加靈活的土地權益,進可“入城”,退可回村。
平羅縣高莊鄉幸福村村民安紅波常年在外跑大車,父母孩子也都在縣城穩定生活,農村老宅早已荒廢。思量再三後,他來到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領取了宅基地資格權證書,自願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將無人居住的老宅交給村集體收儲復耕。“萬一老了想回農村了,憑這個宅基地資格權證書就能重新獲批一塊宅基地,所以老房子就放心拆了交給村上復耕。”安紅波説。
土地可“調”可“售”。在平羅縣渠口鄉宏潮村,5500畝耕地集中連片,整齊劃一,流轉企業備耕已畢,只待農時。“這片土地在交易中心掛牌流轉時引來5家企業競價,最終的成交價比掛牌價高出了近10%,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成片,便於機械化耕作、現代化管理。”宏潮村村支書韓新明説。以前,這片耕地被發包到農戶頭上,家家戶戶的土地你中有我,犬牙交錯,有人願意流轉,有人不願意。平羅縣探索“一塊田”改革後,村集體在不改變原有家庭承包經營關係的基礎上,通過互換調整,使零散的“巴掌田”變成連片成方的大田塊,實現田塊成方,溝渠成網。
農村産權流轉交易中心激活的不僅僅是耕地價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這裡也獲得了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的機遇。平羅縣高莊鄉東風村交通便利,逐漸沿公路形成了一個糧油、飼料加工産業帶,眾多加工企業聚集於此。平羅縣啟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後,東風村吃上了“土地財政”。“這兩年村裏通過交易中心一共掛牌出讓12宗集體建設用地,凈收益達到400多萬元。”村支書王玉讚説。
東風村的馬氏兄弟糧油公司要擴大規模,卻苦於沒有用地指標。東風村通過購買其他村莊土地復耕獲得的“增減挂鉤”指標,將本村60多畝土地50年使用權出讓給馬氏兄弟糧油公司。“企業如果通過國有用地出讓渠道拿地,一畝價格在12萬元左右,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價格只有國有土地的一半。”王玉讚説。
截至目前,平羅縣“大集”累計産權流轉交易額超60億元。“我們將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做好確權、賦權、活權各項試點工作,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紅利。”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主任顧思偉説。(記者李鈞德、張亮)
責任編輯:張潔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