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用再發愁出去‘搬磚’,家門口的活兒都幹不完。”50歲的馬維生最近忙着把家裏養的4頭牛喂好,牛雖不多,但他農忙時種自己家的地,農閒時在附近的合作社“打工”,一年到頭不得閒。
馬維生的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火石寨鄉沙崗村,以前這裡靠天吃飯,種點小麥、雜糧保證全家有糧吃。趕上黨的好政策,馬維生和村民們前些年便從老村搬遷到新村,土坯房變成磚瓦房,水、電、路、文化廣場一步到位,他們開始了新生活。
“以前在外打工掙錢多,留在村裏只能種薄田”,但現在歲數大了加上腰椎間盤突出,馬維生已經幹不動重活。隨着村裏實施一系列鄉村振興新舉措,他的生活有了更多選擇。
土地破碎、缺少平地、灌不上水、投入産出低……這是火石寨鄉脫貧後穩增收必須要啃的“硬骨頭”。火石寨鄉黨委書記馬佔兵説,近兩年,全鄉探索建立“三步走”産業發展模式,有效解決土地撂荒和“勞動力撂荒”兩大難題。
第一步,碎片變整片。馬佔兵説,火石寨鄉最大限度整合耕地並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管理,有種植意願的合作社和農戶通過反租倒包的形式統一經營,同時完善“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農戶發展現代農業。
第二步,旱地變水田。整片的山地依然不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火石寨鄉將山地修建成平整的梯田,將溝壩水引上山,種植效益倍增。馬維生説,家裏10畝旱地澆上了水,用滴灌種玉米收成翻了一番。
第三步,産業逐步向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種植發展。按照全縣的産業布局,沙崗村帶動農戶種植小麥1500畝、冷涼蔬菜2000多畝、馬鈴薯2600畝、小雜糧等600多畝。“2022年,西吉縣3家合作社流轉種植5000畝,帶動165戶農戶流轉種植,20多戶有農機具的農戶參與種植,60多名村民到種植基地務工。”沙崗村黨支部書記曹志剛説。
“以前村子像一潭死水,現在越來越有活力了。”馬佔兵説,如今,全鄉産業發展更精準,農業結構更合理。就連靠近山腳的“孬地”也被撒上了種子,村民們慢慢知道幹啥能賺錢,不管是老人、婦女,只要想幹活、能幹活的,不管是收芹菜、撿洋芋,都可以在地裏找到活幹。
沙崗村只是寧夏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為促進脫貧群眾增收,寧夏2022年不斷強化支撐保障、推進産業就業、織密“監測網”,全區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6.3%,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
據了解,2022年,寧夏加大資金投入,投入財政支農資金和銜接資金121.6億元;深化改革挖潛,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保底有租金、盈餘有分紅、集體有收入,財産性收入增速達到12.5%。
同時,寧夏把發展産業和穩定就業作為根本舉措,大力推進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六特”産業,肉牛灘羊飼養量分別增長5%、7%,成為脫貧群眾的主要産業;葡萄酒、枸杞産業每年為農戶提供崗位25萬個、工資20億元,其中40%以上是脫貧人口。
“現在種地、打工一年收入五六萬元,我希望全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馬維生説。(記者 鄒欣媛)
責任編輯:張潔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