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謝建雯
作為寧夏九個重點産業之一,綠色食品産業關乎國民“舌尖上的健康”,更是引領現代農業産業“彎道超車”的民生産業。近年來,寧夏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方向,樹立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大生態觀,儘管産業發展仍受專業人才缺、産業鏈條短、品牌營銷難、加工能力弱等新老問題制約,但通過建立省級領導包抓機制,由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綠色食品産業工作專班,優化頂層設計,統籌工作布局,科學調配資源,完善政策措施,凝聚工作合力,推進綠色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駛入“快車道”,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寧夏綠色食品産業未來可期。
産業發展進入“快速生長期”
從田間到餐桌、從産品到名品、從種養到養生鏈式發展……寧夏綠色食品産業的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生産、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全過程。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1年全區綠色食品加工産值達到661.2億元,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營業收入641.1億元,利潤總額32.8億元,帶動農戶60.7萬戶,産業總體呈健康快速發展態勢。
記者調研發現,兩年來,寧夏綠色食品産業發展以乳製品、葡萄酒、枸杞等特色産業帶建設為基礎,統籌産地、銷區和園區布局,促進生産與加工、産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了吳忠金積工業園區、賀蘭工業園區等10個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和集聚區,産業分佈持續向優勢區域聚集。全區乳製品加工總産值238.5億元,同比增長21.8%;葡萄酒加工總産值35億元,同比增長一倍;畜禽製品加工總産值67.5億元,同比增長17.4%;枸杞及其製品加工總産值58億元,同比增長28.1%。

寧夏中寧頭茬枸杞進入採摘期。(新華社記者 唐如峰 2021年6月17日 攝)
相較而言,綠色産品種類結構多樣化是寧夏的一大優勢。兩年來,寧夏綠色食品産業已形成以乳製品、葡萄酒、枸杞製品、牛羊肉製品、糧油加工為主,脫水蔬菜、焙烤食品、調味品、飲料等為輔,覆蓋全部食品類別的多元化發展態勢。與此同時,各類綠色食品加工主體加大産品研發力度,精深加工食品逐漸增多,如功能性乳製品、嬰幼兒配方奶粉、奶酪等已佔奶類産品的3%,葡萄、枸杞和其他類綠色食品類中汁、原漿、酒、休閒食品、健康系列産品及功能性飲品等高檔及中高檔産品佔比也穩步提升。
作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綠色食品産業的聯農帶農作用也開始凸顯。據測算,消費者每支出10元錢購買農産品,種養環節掙1元,加工環節掙3元,流通餐飲等環節掙6元;加工産值與農業産值比值每增加0.1個點,平均帶動農民每人增收200元,每增加億元營業收入可吸納96人就業。目前,全區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0.3萬人,帶動基地面積275.9萬畝,綠色食品産業已成為富民支柱産業。
厚植發展“土壤”
任何産業的發展都不能靠某個部門、企業或個人單打獨鬥。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專班成員單位結合職責分工,&&了用地、用水、科技、人才、環保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厚植”綠色食品産業發展“土壤”。
去年以來,寧夏一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中央和自治區資金1.3億元支撐綠色食品産業發展各環節,並加強綠色食品産業金融支持和創新服務,各銀行機構共向綠色食品企業發放貸款80.4億元,為全區249家食品生産和銷售企業辦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累計保障金額6.5億元;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綠色食品産業人才培訓工作,累計培訓各類管理人員680人,擴大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為綠色食品産業發展注入活力。
石嘴山市田園食品有限公司位於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綠色農産品科技園區,是一家專門從事古法釀造食醋、醬油的企業。企業負責人岳秀玲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企業不但享受了150萬元貼息貸款用於打造“田園醋文化觀光園”,還從農牧、人社等部門共獲取近百萬元獎補資金。
作為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對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實施梯次培育,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壯大加工主體,推動構建全産業鏈,推進農産品加工向産地下沉。目前已改造提升農業産業園區、聚集區10個,創建國家級産業強鎮4個、産業集群1個,支持建設利通區、賀蘭縣、中寧縣3個産業加工強縣,還將伊利乳業、塞尚乳業、厚生記等26家綠色食品企業列入自治區“三個100”項目庫,給予項目貼息資金支持1185萬元。

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受訪者供圖)
而作為成員單位之一,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廳兩年來合計撥付4.16億元支持産業發展。其中,為永寧縣、惠農區、利通區、青銅峽市、中寧縣、固原開發區等17個農業大縣、重點開發區安排綜合獎補資金2.7億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推動重點産業發展;對綠色食品項目給予傾斜支持,將重點項目遴選總投資要求由1億元降低至5000萬元,並對重點項目進行月跟蹤、月監測,累計為40個食品加工項目給予貸款貼息4131萬元;還每月對龍頭企業運行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和分析,14家企業納入自治區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
與此同時,對於工業經濟穩增長的綠色食品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業標杆企業、技術研發創新企業、積極拓展市場份額企業等,政府相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激勵措施,激發綠色食品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決定市場。當前,寧夏大力實施全區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已鞏固提升農業區域公用品牌13個,做優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品牌10個,培育綠色食品、名特優新産品品牌50個,申報各類綠色食品207個,認證GAP良好農業規範10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寧”字號綠色食品的享譽度,但産品走出去、産業擴容增量依然被“叫不響”所制約。尤其對於許多剛起步的、處於上升期的中小微企業,“酒香”也怕“巷子深”。
記者走訪多家綠色食品企業發現,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寧”字號綠色食品的品牌競爭力,不少企業&&“求賢若渴”。岳秀玲説,當前企業擴規模、增産能表面上受制於品牌弱、市場小,而實際上缺人才尤其是營銷人才是主因。作為一個剛從家庭式小作坊邁入“産學研”融合發展的小微企業,即使新研發的“枸杞醋”經熟人引薦走出國門受到好評,但依然沒走出“熟人圈”。

石嘴山市田園食品有限公司釀醋車間。(受訪者供圖)
據岳秀玲介紹,公司共有20名員工,從事工種以生産為主,其中大專以上學歷8個,其餘均為就地就近吸納的失地農民。“小企業難就難在人才招留上,我是技術出身,管理、宣傳上人才急缺。”
數據顯示,當前寧夏綠色食品産業發展面臨高端和實用人才“雙缺”,培養和留住人才“兩難”,從業人員本科以上學歷僅佔12%。即使是一些“專精特新”企業,也難以擺脫“人才短缺”的困擾。
針對引才、育才,做大做強市場品牌,部分受訪人士認為,應堅持“引育並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通過挂職兼職、項目合作、聯合攻關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學術水平高、急需緊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綠色食品專業技術實用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開展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培訓,建設一支能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綠色食品業實用技能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岳秀玲等業內人士還呼籲,設立專項資金為企業定制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術人才培訓,充分利用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博覽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大力宣傳推介“寧”字號綠色食品産業和深加工企業,為企業産品走出去、資金技術引進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勇還建議創辦細化市場營銷專業,一方面可按照枸杞、乳製品等優勢特色産品進行細分,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標杆企業營銷崗位實訓至少半年,定崗實習、學以致用,真正讓“寧”字號綠色食品“叫得響”“出得去”“賣得好”。(完)
責任編輯:姜雪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