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重點産業調研報告之三】“拳頭”産業的熱發展與冷思考——寧夏奶産業發展觀察
2022-04-08 09:40:2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靳赫

  奶産業是關係健康中國、強壯民族的戰略性産業和標誌性行業,也是寧夏九個重點産業中的“拳頭”産業。近兩年,寧夏奶産業在規模實力、結構布局、産業體係、綜合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新發展,成為我國奶業振興的一面旗幟。強勁發展勢頭下,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當下寧夏奶産業還面臨著飼草短缺加劇、産業抵禦風險能力削弱、利益聯結機制需進一步深化、精深加工發展和品牌建設不足等問題,應及時謀劃布局,針對性施策,保障産業長遠發展。

  規模化養殖邁進智能化生産新階段

  奶産業是寧夏一個名副其實的優勢産業。據寧夏農業農村廳調研,早在2019年,寧夏奶牛存欄量就居全國第八位,生鮮乳總産量居全國第七位,每人平均生鮮乳佔有量和每萬人佔有奶牛數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位。而2020至2021年,寧夏奶牛存欄量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生鮮乳總産量高速增長,奶産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寧夏奶産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農戶散養奶牛曾是當地最主要的牛奶生産方式。歷經近40年發展,大型標準化養殖場成為寧夏奶牛養殖主力,白土崗、五裏坡、孫家灘、月牙湖等8個大型奶牛養殖基地快速擴規升級、擴群增量,以吳忠市、銀川市為主體,石嘴山市、中衛市為兩翼的産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和鞏固提升。規模化、集群式發展成為寧夏奶産業發展的趨勢和主線。目前寧夏奶牛規模化養殖率達99%,高于全國平均水準近30個百分點。

  規模化養殖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益,也讓生鮮乳的品質安全與各項指標能夠更好地被把控,這讓寧夏奶産業走上一條換擋升級的加速發展道路。2020年寧夏奶牛存欄量增加13.68萬頭,相當于此前9年增量的總和,2021年當地奶牛存欄量繼續增長近13萬頭,總量達70.2萬頭左右,全年生鮮乳産量達280萬噸,産業迅猛發展勢頭延續。近幾年,寧夏奶産業規模擴張的同時,奶牛養殖模式也正在從規模化養殖向標準化、智能化生産轉型,高品質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大棚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寧夏農墾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平吉堡第六奶牛場擠奶大廳裏,一臺重型轉盤式擠奶機自動給奶牛擠奶,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實時監測奶牛的體溫、體型等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初步篩查奶牛健康狀況的依據之一。記者在奶牛場裏看到,幾乎每頭産奶牛都戴著一個特制的項圈,項圈能自動採集奶牛的採食、反芻、運動情況,這些數據通過係統分析能較精確地判斷牛是否患病、發情等,預警資訊也會自動推送到飼養員的手機上。不僅如此,奶牛場的設備還能自動配料、精準飼喂,就連牛棚都能根據溫度等情況自動控制噴淋設備、風扇和卷簾。

  “規模化養殖有集約高效的優勢,但也帶來一些問題。例如一般奶牛利用年限能達到5胎左右,但實際上在大型牧場奶牛平均利用年限只能達到2.5胎,提前淘汰的原因90%都是因為奶牛得不到精準管理和照顧而出現各種問題,被動淘汰。”賀蘭山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艷艷説,智能化養殖是應對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

  這個養殖場在寧夏具有一定代表性。近年來,寧夏加快以數字化、現代化賦能奶産業的步伐,大力推廣全混合日糧飼喂、自動發情監測、機械化擠奶、糞污無害化處理等設備,加快奶牛品種更新,目前當地規模養殖場奶牛良種化率、機械化擠奶率、青貯飼喂率、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均達100%,“牛臉識別”、機器人擠奶、智能體溫監測和成像監測等新技術也在加快攻關和推廣。這些正促使寧夏奶産業在品質效益方面發生新一輪變革。

  大型乳企引領乳制品加工高端化蝶變

  2019年,寧夏平均1頭成母牛年産奶量為8500公斤,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則達到了9200公斤,比全國平均水準高800公斤。單産水準迅速提高,正是寧夏奶産業發展突出品質與效益的結果。記者近兩年在寧夏不少規模化奶牛養殖場調研時發現,經營者已不像過去單純以養殖規模論英雄,牛場技術和管理水準、奶牛良種率等也成了他們之間比較的重要內容。

  在同一個産區,不同養殖場的生鮮乳收購價格高低,主要取決于生鮮乳的品質。近年來,現代化養殖和管理手段不斷應用到寧夏各規模化養殖場,也促進了當地生鮮乳品質提高。目前,寧夏生鮮乳平均乳脂率達3.9%、乳蛋白率達3.3%,體細胞數低于每毫升20萬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連續11年保持100%,品質達到歐美標準。

  奶源品質優勢突出,讓寧夏被越來越多大型乳企作為高端奶源地。在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裏,51條智能化生産線高速運轉,每天,約4200噸寧夏本地的生鮮乳在這裏被加工成知名度很高的乳制品。近年來,伊利在寧夏總投資已接近60億元。2021年,寧夏伊利綜合營收突破100億元、産量突破100萬噸,成為全球首個綜合營收破百億元的單體液態奶工廠。

寧夏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 受訪者供圖

  伊利是眾多大型乳企在寧夏投資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近兩年,大型乳企在寧夏“搶灘式”布局的形勢越來越明顯。蒙牛4500噸高端乳制品加工項目落戶銀川市靈武市;光明乳業1500噸高端液態奶和嬰幼兒配方奶粉加工項目選址寧夏中衛市;新希望收購寧夏本土乳企夏進乳業後,啟動了五年倍增計劃項目,將新增日加工能力900噸;億美乳業700噸稀奶油、燕麥奶精深加工項目加快推進;金河塞尚乳業300噸厚乳、稀奶油等特色乳制品加工提升改造項目建成投産……

  目前在奶産業下遊乳制品加工環節,寧夏已初步形成了以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4大龍頭企業為引領,金河、億美、北方乳業等12家寧字號企業為基礎的發展格局。大型乳企爭相布局,讓寧夏奶産業有了充足的發展底氣。近幾年,寧夏奶牛養殖場敢于快速擴大養殖規模,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下遊生鮮乳收購和加工能力增長快,生鮮乳有處可去。

  與此同時,在大型乳企引領下,寧夏奶産業逐漸從價值鏈低端走向高端,過去以低附加值的常溫液態奶和“大包粉”為主要産品的狀況逐步扭轉,安慕希、金典、特侖蘇、純甄等高端産品正成為寧夏乳制品加工業的新主角。近兩年,在養殖規模迅速擴大、乳制品加工高端化蝶變雙重因素帶動下,2021年寧夏奶産業全産業鏈産值達610億元,較2019年增長68.5%。

  打造“高端奶之鄉”需破解三大問題

  2020年,奶産業被確定為寧夏的九個重點産業之一。從近兩年發展實際來看,寧夏奶産業正向著“十四五”末奶牛存欄量達100萬頭、全産業鏈産值達千億元的既定目標順利邁進。然而,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産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應當充分重視。

  首先,飼草短缺等問題導致效益與風險賬越來越難算。飼草是養殖業發展的基礎性要素,隨著奶牛養殖規模擴大,寧夏飼草短缺問題越來越緊迫。為解決飼草不足問題,近年來寧夏每年需從區外調購大量飼草,飼草價格也在逐年上漲。2020年底記者調研時,寧夏奶牛養殖場青貯玉米到場價為每噸600至650元,當時在全國已屬高價,2021年底這一價格則上漲到700至750元。同時,玉米、豆粕飼料價格同比上漲32%和18.8%。據測算,2021年飼草價格上漲推動寧夏每公斤生鮮乳成本同比上漲10%以上。不少業內人士擔憂,未來寧夏飼草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規模化、數字化為寧夏奶産業帶來的優勢最終要體現在養殖效益上,而飼草成本不斷抬升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這種優勢。

  另外,目前我國生鮮乳生産成本明顯高于歐美和新西蘭等奶業發達國家。近幾年雖然生鮮乳收購價格總體上處于上升通道,但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後期若出現國外乳制品進口量增加、市場需求收縮等情況,國內奶産業有遭受衝擊的風險。而寧夏面臨的飼草價格上漲、高産奶牛牛源緊張等問題,都削弱了當地奶産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促進高産奶牛快速擴繁,提高奶産業種養結合水準,解決養殖場配套種植土地不足的問題,通過建設優質飼草基地、調優種植結構、進一步推廣“黑麥草+青貯玉米”一年兩收模式等手段增加飼草供給。同時,充分研究和預判市場風險,未雨綢繆,防止奶産業因市場波動出現整體性、係統性風險。

寧夏中衛市沐沙牧場的工作人員為自動轉盤式奶臺上的奶牛擠奶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其次,利益聯結機制待進一步深化。為協調養殖場和乳企間的利益關係,2021寧夏相關部門指導成立了寧夏奶産業協會,建立了政府引導、協會主導、企業參與、多方協商的生鮮乳價格協調機制。2022年第一季度生鮮乳收購指導價便是由多方協商後于2021年12月底發布的,這一做法受到不少養殖場經營者的好評。寧夏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盧耀伏等人認為,這是促進奶産業上下遊協調發展的一個良好開頭,建議下一步繼續完善養殖場和乳企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雙方創新合作模式,鼓勵通過相互參股、奶牛入股、二次分紅等方式建立更為緊密有效的利益聯結方式,真正實現風險共擔、互利共贏。

  再次,發展精深加工、做強品牌工作需進一步加力。“糧去殼”“菜去幫”“果去皮”式的“第一刀”加工比重大是我國農産品加工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近些年,寧夏生鮮乳加工雖逐漸擺脫以初級乳制品加工為主的狀況,卻離充分發展精深加工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盡管有塞尚乳業這種著重加工奶酪、稀奶油等精深加工産品的企業,但目前此類産品在寧夏佔比極低。與此同時,寧夏牛奶品質在業界有良好口碑,但消費者對此知曉度低。這兩個問題造成寧夏牛奶的品質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部分業內人士建議引進乳企新建精深加工項目,支援現有乳企加大中高端乳制品開發,加強策劃宣傳,進一步打造公用品牌,提高寧夏牛奶附加值。(完)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