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漠地” 今日“綠財富”——我國大型“光伏+生態治理”電站開年建設見聞
2022-02-23 15:09:45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2月22日電(記者 于瑤 靳赫)初春時節,毛烏素沙地邊緣的荒灘已經熱鬧起來,位于其西緣的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片採煤沉陷區上,工人們正在架設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不久的將來,佔地6萬畝的大型“光伏+生態治理”電站就會拔地而起,使採煤沉陷區“荒漠地”變成“綠財富”。

  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是我國開工建設的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明年底將實現全容量投産。作為“西電東送”重要通道的綠色電源點,該項目建成後,每年將為浙江等華東地區輸送37億度綠色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0萬噸。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2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片區域曾是三個礦區的採空區、備採區、沉陷區和荒山荒坡,同時也屬于高等級的太陽能資源富集區,我們因地制宜建設光伏電站,就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在發‘綠電’的同時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礦區土地的保水率和植被生長率,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國能寧夏電力新能源分公司工程部主任趙波説。

  記者在現場看到,“藍色海洋”正在快速覆蓋著這片荒地。“我們所在的這片區域已經完成了安裝調試,春節期間,工人們還在加班加點幹,就是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今年底一半投産的任務。”趙波指著一大片光伏區説。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2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採用“光伏+生態”開發模式將促進昔日的礦區加速綠色蝶變。“我們要在水土條件較好的區域種植沙蒿、苜蓿等生態作物,並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特徵進行‘農光互補’開發。”國能寧夏電力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陳亮説,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多位一體的迴圈發展模式,開展光伏治沙、防風、固草、煤礦採空區的生態治理,實現新能源與生態的融合發展。

  寧夏是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同時也是“西電東送”的重要送端之一。為了擴大新能源消納能力,寧夏在全國創新性地實施了新能源與火電“打捆”外送,成為首個風電和光伏發電出力超過地區全網用電負荷的省級電網。(參與記者蘇醒)(完)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