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區”需要“先行者” 寧夏打造科技創新平臺為高品質發展“築巢引鳳”
2022-02-18 11:26:2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2月18日電(記者 馬麗娟)近年來,寧夏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圍繞重點産業、重點領域、重點學科發展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培育組建了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科技創新平臺。

  目前,科技廳管理的各類創新平臺共564家,覆蓋了枸杞、葡萄酒、灘羊肉牛等自治區重點發展的九大産業和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聚集和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為寧夏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基礎保障和技術支撐。

  為培育創新人才“築巢”

  地處西北欠發達地區的寧夏科研力量薄弱,對此,寧夏充分發揮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鼓勵引導區內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與區外國家、省部級平臺建設夥伴實驗室、國家臨床分中心、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創新聯合體,大力柔性引進區外院士、知名專家作為創新平臺學術(技術)委員會組成人員,聚集優勢科研力量。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們依托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引導企業發揮引才引智主體作用,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聚焦企業技術瓶頸,做好精準、靈活、高效引才。”寧夏科技廳廳長郭秉晨説,目前寧夏已累計吸引包括百余名院士在內的7100多名區外人才參與全區科技創新活動,形成“項目+人才”“平臺+人才”“成果+人才”等柔性引才模式。

  建好一個平臺,能夠孵化一批人才。依托自治區智能控制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寧夏高端控制閥産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組建的自治區重大裝備關鍵調節閥研發科技創新團隊,集聚和培養了一批工程化技術人才和高層次人才。該中心主任馬玉山去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寧夏本土培養院士20年來新增選院士“零”的突破。

  目前,寧夏116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有固定研發人員4081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1143人,建有院士(博士)工作站23個,人才小高地18個,獲批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03個,佔全區科技創新團隊總數的76.9%,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培養院士後備人選4人,為寧夏高品質發展打造了強大的“智囊團”。

  為高品質發展“賦能”

  鑄造用工業級3DP列印設備整機列印效率達到進口機型的3倍以上;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鋁合金枕梁成功應用于“復興號”動車;“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産業化項目”攻克了37項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材料國産化難關,填補了多項國內和國際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個個令人激動的優秀科研成果,都出自寧夏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

  組建于2017年的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研項目91項,在新型煤氣化技術、煤化工工藝副産高值化利用、煤化工廢水處置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該實驗室副主任楊金會從2004年博士畢業後就回到家鄉,見證了寧夏精細化工産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搞科研攻關就好比打一場硬仗,能不能打贏,關鍵看團隊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近二十年來我幾乎走遍了寧夏所有的精細化工企業,從最初的孤身一人、單槍匹馬去獨自戰鬥,到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組建了一個專業團隊去集體作戰,感覺底氣更足了、信心更滿了、幹勁更大了!”楊金會説。

  為助推各類創新平臺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寧夏鼓勵引導各類創新平臺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面向九大重點産業和生態環保、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技術研發,引進整合先進技術和重大裝備,轉化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技術成果。據2020年數據顯示,近3年來,全區116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579項,取得科技進步獎251項,轉化與推廣科技成果496項,實現經濟效益107.1億元。

  為行業企業開放“服務”

  科技開放帶來互利共贏,將提升全行業整體創新活力。寧夏建立了科技創新平臺開放共用服務機制,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作為科技服務機構全部納入科技創新券管理服務平臺,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券補貼,推動各平臺擁有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面向社會開放服務,拓展資源開放共用的廣度和深度,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同時,各類創新平臺充分利用每年全國科普宣傳周活動,面向社會大眾及中小學生開展固定的科普教育與宣傳。與地方園區、示范基地、企業等開展合作,提供技術咨詢、産品檢測及技術資訊等服務,參與國際、國內和行業技術標準的研究制訂,服務和支撐行業創新發展。寧夏還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中心),鼓勵引導平臺技術骨幹參與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等形式,深化與國際國內一流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據了解,近3年來,寧夏116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外開放服務3800余次,開放儀器設備3509臺/套,開放小、中試生産線344條;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方式,線上線下舉辦國內外學術交流報告和培訓班3280期,培訓人員34.4萬人(次),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技術合作613項。

  如今,寧夏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已成為強化科技力量、培育和集聚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寧夏將實施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工程,統籌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集聚高水準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水準,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強優質科技資源整合,推進基礎條件共用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高效運作、開放共用、協同發展、動態調整的科技創新平臺管理機制。(完)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