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5月17日電(張潔龍)翻越4000多米雪域天山,徒步50多度戈壁沙漠,穿密林、涉激流、攀懸崖、走絕壁,常與野豬、熊、蛇來個“親密”接觸……
你想到了什麼?戶外探險?荒野求生?
這比戶外探險更險峻、比荒野求生更堅定,因為這是地質人的使命。
“選擇地質行業,初心更顯芳華。”寧夏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寧夏地質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院院長白亞東説。
2007年,白亞東擔任新疆特克斯縣薩爾昆蓋一帶地質礦産調查項目的物化探勘查項目負責兼技術負責。工作區處於天山北麓,工作面積1125平方公里,地形切割強烈,多懸崖絕壁,行走非常艱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匹,就連當地牧民也不敢過於深入。工區內還有熊、狼、野豬等野獸出沒,多毒蛇。
白亞東青春相冊(拼版照片)
“天山6月積雪融化,8月大雪封山,由於地理及氣候因素限制,有效工作期僅有短短三個多月。”白亞東説。
白亞東縝密設計,合理安排生産,經過短期的適應調整後,與同事們直接進駐了距離駐地最遠的工區南部。
每5天才能得到一些補給,地質隊員們經常馕餅就雪水。到了後期,馕要麼是硬得硌牙,要麼就已發黴。白天氣溫十幾度,晚上又到了零下幾度,大家依偎在一個帳篷裏取暖過夜,醒來後雪把帳篷掩埋半截都是常事。
“在新疆工作的90多天裏,隊員們睡覺時從未脫過毛衣。為了保證項目進度,同志們連續16天工作在密林裏,一直等到大雪融化才回到駐地。有被毒蛇咬傷的,有遇到野獸的,還有中途馬匹累死不得不自己背樣的……”白亞東回憶説。
越是艱苦,越需要相互鼓勵。
對着滿天星星歡笑、暢談,熟練地放炮仗驅趕野獸,90多天,白亞東和同事們用雙腿丈量了1125平方公里的天山,順利完成項目實施,為寧夏地質勘探積累了寶貴經驗。
白亞東(左)檢查野外生産
“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地質“三光榮”精神扎根在了與白亞東一樣的地質人身上。
2010年,在銀川市紅墩子礦區紅二井田煤炭勘探三維地震勘探項目中,白亞東組織成立野外黨支部,200多號人早出晚歸,戰風沙、鬥雨雪,僅用26天完成了12.4千米、12000個物理點的生産任務,創造了在該類地區施工的全國紀錄。
2012年,山西華晉三維地震勘探項目地形異常惡劣,每條測線上大於30米的懸崖就有40個。白亞東與同事們繫上安全繩,爬懸崖、走峭壁,穿梭於高山深谷之間。在這樣的險境中,用時36天完成了4828個工作物理點,比項目要求完工日期提前了24天。
青春是雪域,是叢林,是荒原,是陽光炙熱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佇立。
白亞東(右)指導野外大地電磁測深數據採集工作
這樣的曠野青春也成為了白亞東在科研成果轉化、寧夏物化探科研人才梯隊建設最清晰的注腳。
這幾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極進行科研攻關,取得了地熱資源分佈、石嘴山富硒土地成果轉化、黃河斷裂深部構造特徵三維地質模型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城市節能減排與區域清潔能源規劃利用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他率先將面波勘查、高密度地震映像、地下管線探測等物化探新技術手段引進寧夏,利用物化探技術協助探明寧東礦區煤炭資源量50多億噸,固原岩鹽資源量100億噸;主持參與編寫了《寧夏區域重磁資料開發利用研究》《吳忠—靈武地區構造體系特徵及斷裂活動性研究》等專著5部;主動&&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國內科研院所,通過“産學研”模式,培養在職研究生7名、在讀博士4名,推薦1人入選2020年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為寧夏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高精尖人才。
白亞東忙於科研工作
青春浩氣走千山。20多年來,白亞東將青春賦予地質研學之中,將初心和使命鐫刻在一寸寸陌生的土地,在荒涼之地厚植希望,在貧瘠之處澆灌希望之花。(完)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