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楊穩璽
自2020年8月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為九個重點産業之一後,寧夏電子信息産業實現了迅猛發展,2021年産業産值超過456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無論在九個重點産業中還是在全國業內都位居前列,對寧夏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促進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業內人士指出,寧夏電子信息産業的“先天不足”依然存在,缺乏對龍頭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在當前産業紅海中不僅“遠遜”北上廣深等城市,距離成都、武漢、西安等城市也有一定差距;這些不足、差距讓一些政府、業內人士對産業“缺乏”信心,或導致寧夏電子信息産業在今後發展中後勁不足甚至陷入&&期。
業內人士建議寧夏應多措並舉為産業發展助力,通過給予區內企業政策傾斜、項目扶持,敢為人先開拓産業藍海,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實現産業突圍,奠定業內地位。
電子信息産業發展迅猛成寧夏經濟新動力
1月12日,寧夏銀川中關村建設運營四週年推進會暨寧夏儲芯集成電路産業研發中心投産儀式在銀川舉行,寧夏儲芯集成電路産業研發中心年産3300萬顆芯片項目第一批産品正式下線,這標誌着寧夏高端芯片封裝測試産業取得了“0”的突破。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張雨浦説,銀川中關村近年來累計招引各類企業40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元,數字經濟特色園區逐步成型。

位於寧夏中衛市的西部雲基地全景 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銀川中關村是近年來寧夏電子信息産業迅猛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褚偉説,寧夏目前已建成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吳忠金積工業園區、銀川經開區育成中心、中衛西部雲基地等電子信息産業集聚區,電子信息産業“一核一基地多區”布局順利推進;引進了寧夏中環、中欣晶園、亞馬遜、共享創新中心等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上下游企業互動的産業格局,集聚態勢初步顯現。
電子信息産業已成為寧夏經濟增長新動力。寧夏工信廳大數據與軟體産業處處長鄭生金説,目前寧夏共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11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2家,已建成7個大型數據中心、在建6個,安裝服務器45萬台,PUE能耗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涌現出一批行業“隱形冠軍”和明星企業。
此外,得益於政策支持和當地産業優勢,寧夏還在電子信息産業紅海中實現了“換道超車”。2021年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在寧夏正式掛牌運營,成為全國4個試點之一;寧夏還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成為全國8個樞紐節點之一,承接國家“東數西算”戰略任務,成為全國唯一“交換中心+樞紐節點”雙中心省區;2022年寧夏被納入“東數西算”工程。
“先天不足”仍“落後”致“缺乏”信心
雖然電子信息産業取得了迅猛發展,但業內人士指出,寧夏電子信息産業的“先天不足”依然存在,缺乏對龍頭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在當前産業紅海中不僅“遠遜”北上廣深等城市,距離成都、武漢、西安等城市也有一定差距;這些不足、差距讓一些政府、業內人士對産業“缺乏”信心,或導致寧夏電子信息産業在今後發展中後勁不足甚至陷入&&期。

興慶區數字經濟産業園 受訪方提供
——産業“先天不足”依然存在。作為西部內陸落後省區,寧夏發展電子信息産業起步晚、基礎弱,雖然奮起直追,但“先天不足”依然存在。寧夏工信廳大數據與軟體産業處副處長喬秀山説,當前寧夏電子信息産業依然存在發展基礎不厚、鏈條延伸不夠等問題。“比如電子信息製造業産值僅佔全區工業産值的5.4%,規上企業數量僅佔全區規上企業的2.3%,年産值過10億元企業僅有6家。光伏産業鏈上游規模大,下游産能小。鋰離子電池以正、負極材料為主,電池生産還是空白。智能終端産業以零配件為主,缺乏高端成套産品。大數據産業主要提供存儲備份服務,仍處於産業價值鏈中低端環節。”
——缺乏對龍頭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多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寧夏電子信息産業雖然也有一定知名企業,但相較其他地區龍頭企業數量明顯不足,當地龍頭企業對産業帶動效應也有待提高;同時作為“高精尖”産業,寧夏對電子信息産業人才的吸引力也明顯低於其他省區。記者以“芯片”“研發”“工程師”等關鍵字在多家招聘網站搜索發現,無論是崗位數量還是薪資待遇,寧夏均低於西安、成都、武漢等地區。擁有10餘年獵頭工作經驗的謝瑩説,寧夏並不是電子信息産業招聘用人方面的重點區域。
——一些政府、業內人士對産業缺乏“信心”。記者調研發現,因為“先天不足”“相對落後”等原因,一些政府、業內人士對産業缺乏“信心”,這既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對電子信息産業引進、發展等缺乏動力、信心,也包括一些區內項目“不放心”交由本地企業完成。“因為前期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拿到了信創項目的軟體領域,但其他領域並未獲得。”寧夏電子信息産業業內人士周強(化名)説,全區70%以上的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項目由區外企業實施,寧夏的信創項目區內企業獲得者寥寥無幾。
多舉措助力産業突圍
針對當前寧夏電子信息産業存在的不足,業內人士建議寧夏應首先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等方式多舉措為産業發展助力, 同時敢為人先開拓産業藍海,並加大宣傳力度。

位於寧夏中衛市的西部雲基地國家(中衛)數據中心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機房 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一是多措並舉為産業發展助力。周強(化名)等業內人士指出,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産業,首先應重視區內相關企業,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等方式給予本土企業“練手”乃至“試錯”的成長機會,只有在業內乃至社會上營造出“我能行”的産業發展氛圍,産業才能真正穩健發展。“一些項目區內企業完全可以勝任,甚至在後期維護等方面更有優勢。”
二是敢為人先在紅海中尋求藍海。中國移動寧夏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霍偉説,寧夏應超前謀劃,建設寧夏大數據産業園,開放大數據市場,推動政府基礎數據與公共服務、金融、能源等領域數據融合,打造數字供應鏈,推動數據要素互通,嘗試形成數據交易&&,搶先佔據數據價值高地。
三是加大外宣提升人才吸引力。多名業內人士指出,電子信息産業是“年輕人”産業,應多措並舉業內乃至省區對人才吸引力,為産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寧夏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負責人王林伶説,寧夏應加大電子信息産業的宣傳力度,做強銀川(國際)智慧城市博覽會和中衛雲天大會,提升寧夏電子信息産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完)
責任編輯:紀桂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