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我們從福建引進的首批近江蟶苗,現在已經全鑽進泥土裏了。”4月8日,寧夏賀蘭縣常信鄉寧夏拱福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公司負責人福建小夥林金朝正在檢查泥塘裏蟶苗的成活情況。
近江蟶對底質及水質要求較高,很難在西北內陸生長。林金朝把近江蟶引入賀蘭養殖,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林金朝介紹,為了近江蟶能在賀蘭安家,他對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引進鹽鹼水生態養殖模式,在養殖基地打造出完全適合近江蟶生長的養殖環境。
賀蘭縣依托“閩寧協作”平臺,成功對接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專家技術團隊,簽訂“政院企”科技服務協議,引進近江蟶、鱖魚等新品種,讓高端海産品在賀蘭安了家。
“因鯉魚、草魚價格低,很多養殖大宗淡水魚類的池塘出現虧損。目前,加州鱸魚在寧夏産量突破800噸,出塘價最高時每公斤超過60元。”賀蘭縣新明水産養殖基地負責人王旭軍告訴記者,加州鱸魚養殖效益顯著,是更新換代的好品種,但寧夏地區規格苗種短缺和養殖周期短等問題制約了産業規模化發展。
去年,該公司引進加州鱸魚新品種,建設工廠化繁育地暖養殖溫棚4000平方米,結合清華大學先進水環境調控技術,開展工廠化加州鱸親魚培育、人工繁殖、大規模魚種馴化技術的研究。本項目可年産加州鱸水花5000萬尾,培育大規格苗種200萬尾,通過培育鱸魚魚種,不僅可解決本地養殖戶的魚種需求,而且延長了養殖周期。
近年來,賀蘭縣探索“種植業—漁業”水指標置換管理模式,持續推廣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等名特優品種。建設加州鱸魚大規格苗種培育基地3家,南美白對蝦淡化基地3家,福瑞鯉、草魚等大宗淡水魚養殖良種率達85%。通過結構調整、尾水治理、種業振興、三産融合,推動適水産業高品質發展。目前各類苗種年繁育能力達18億尾,常規品種苗種繁育實現100%自給。(記者 張曉慧)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