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追夏至 攜手迎盛夏

  • 2023-06-19 10:22
  • 來源: 呼和浩特晚報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6月22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兩個特別的日子緊密相連,雖然還沒有進入夏天最熱的時候,但也拉開了盛夏的序幕。炎炎夏日不免暑熱難耐,千萬別忘了調整心緒,一起去尋找樂趣和自在,就如同詩中所寫的那樣:“拂拭書窗入長夏,試評沉李與浮瓜。”

  不貪涼、不生氣 夏至養生正當時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根據目前已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早在西元前7世紀,中國古人就已經能夠通過“圭表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二十四節氣,夏至一般在西曆6月21日或22日。據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海榮介紹,夏至不僅是確定時間最早、發展歷史最久的節氣,也是創立二十四節氣體係的始點性節氣。夏至的發現與確認,緣于古老的天文觀測。

  夏至在二十四節氣中還是比較特別的,這一天太陽的高度達到極致,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稱“日長至”。王海榮説:“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而南半球則恰好相反。夏至前後,內蒙古地區的氣溫也會逐漸升高,光照足,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蔓延,農民也會忙于田間管理,進入一個比較繁忙的階段。”

  從夏至日開始,也要進入“夏九九”了,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當中所反映的氣候特點同樣也是內蒙古地區夏至及其之後的氣候狀況的生動體現。節氣除了是農事指徵之外,對養生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夏至之後,人們會更加注重養生,會注意不貪涼、清淡飲食、調節情緒狀態,還會貼“三伏貼”,更為積極地保養身體。

  做涼糕、吃涼粉 本地節俗過端午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出自清代詩人顧太清筆下的《菩薩蠻·端午日咏盆中菊》,這首詞呈現出了一幅愜意的夏日圖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今年的端午節正好在夏至日的第二天,在升騰的暑氣中,搖著小扇,吃著涼糕,想來就十分美妙。《太平禦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因此,端午亦稱端陽、重五、重午。據本土作家、民俗學者曹建成介紹,早年間,歸化城方言中晉語的口音重,因此也把端午叫做“單午”。

  曹建成回憶説,過去每年進五月,天氣悶熱,氣溫上升很快,對蚊蟲繁殖有利,因而人們易生病,發生瘟疫。五毒(蛤蟆、蜈蚣、蝎子、壁虎、蛇)活動頻繁,為防五毒入宅侵害人體,人們便使用一些土法子來解決病毒。在北方,進入四月末,家家戶戶都要對居室進行一次大掃除。粉刷墻壁和仰層(頂棚),更換窗戶紙,安裝紗門和紗窗以利通風,將衣服被褥進行拆洗。早年的人們由于對科學不了解,于是迷信思想盛行,故端午節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避邪降災來進行的。在民間也就産生了雞啄五毒之傳説,故在端午前用紅紙剪成大公雞貼在窗戶上,以鎮宅避邪。

  呼市人過端午的習俗還有取艾草懸挂在門框上,以驅蚊蟲;用艾草水洗浴,夏秋免蚊蟲叮咬;婦女們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線編成小穗穗,縫在孩子們的衣襟上,或將五色線挽成圈套在孩子們的手腕或腳腕,可免五毒之災和除疾……曹建成説:“尤其是舊時人們對五月無好感,視為惡月。破土動工、搬遷、婚嫁等都避開五月。”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是最有代表性的節俗。曹建成説:“在1980年以前,呼市人在端午節食涼糕,粽子做的少。涼糕初四晚做好,用料多為黃米,少數人用黃米、江米混合做。米熟後放在鋪著粽葉的案板或撇撇(方言,箅簾)上,米上再鋪一層粽葉提味,蓋上濕毛巾。吃時蘸當地用小米熬成的糖稀,別有風味。”此外,呼市人在端午節還要吃涼粉。涼粉是以馬鈴薯淀粉為原料制作而成的,呈透明色,盛入碗內,晾涼後倒入清涼水筒內放置。吃時取出切成細長條,蘸醬油、醋加黃瓜絲、水蘿蔔絲即可,清涼解暑,特別美味。(記者 王璐)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70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