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見》劇照。王劭凱 攝
立春當日,國家大劇院,《如見》首演,座無虛席。元宵之夜,《如見》再演,一票難求。
本月下旬,《如見》將抵演上海,票已售罄。
二月中旬、三月上旬,《如見》要先後落地廣州、杭州,目前預售火爆,呈搶票態勢。
《如見》能夠胸有成竹大膽進駐京滬穗杭底氣何來?
記者親臨現場,所見、所聞感觸頗深,《如見》這場舞蹈盛宴之所以吊足了觀眾胃口,核心是通過“三個力道”把新時代文藝創作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現實與未來,以及藝術市場供需關係處理得非常貼切。
力道之一是開放之力。《如見》的格局是“山高豈礙白雲飛”,用首都觀眾的話講,通過《如見》,重新認識了內蒙古,刷新了對呼和浩特這個祖國北部邊疆省會城市文化底蘊和文化張力的認知。青城不是封閉的,青城文化更不是狹隘的,這場盛宴既由呼和浩特市文投集團歌劇舞劇院青年藝術家實力演繹,又力邀國內業界權威人士擔綱藝術指導和總導演,包括作曲、舞美、燈光、服裝、造型和多媒體設計,都集眾家之長於一體,彰顯出呼和浩特宏大的格局和視野,與“強首府”戰略和提升文化能級可謂一脈相承。
力道之二是包容之力。《如見》的包容是“墨香到骨花能言”,用業內人士的話講,作品既融合了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底色,又體現了東方哲思元素,不古板、不僵化。比如肢體表達中雖然有草原文化中的大雁、蒼狼、駿馬等形象,但演員們以現代舞的形式演繹,不求絕對形似,而是用意象化的表達象徵不同的人生狀態,讓觀眾有充分的遐想和“對號入座”的空間;再比如,音樂創作中更加注重將蒙古族長調等民族音樂的特質融入國際化的聽感,綜合運用交響樂、打擊樂、馬頭琴等樂器,側重展現人物內心感受,創作出體現東方文化的旋律,力求將地域文化展現出世界性表達,彰顯了呼和浩特市包容厚重、充滿活力的城市精神。
力道之三是自信之力。《如見》的自信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用聞訊搶票者的話講,如此高質量的作品來自呼和浩特,令人刮目相看。《如見》一票難求,除了以上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呼和浩特市正在下大力氣提升城市文化能級,強調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更深層次是要把這座城市的精氣神立起來。應該説,在新的時代語境下,作品內容和文化的雙向奔赴,成為《如見》見即驚艷的內涵所在。而難能可貴的是呼和浩特多年來始終用心用情用力培養着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年輕文藝骨幹隊伍,比如《如見》從演員到導演雖然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這支年輕的團隊卻有的摘獲過“文華獎”,有的屢得“荷花獎”,他們的國內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呼和浩特展現時代風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記者 馮燕平)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