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鬧新春 光影之中品年味

  • 2023-01-30 10:24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李國華教小學生學習皮影戲。


  皮影道具。

  每年新春佳節,各地都要組織線上線下非遺項目賀新春,這其中就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皮影戲。

  皮影戲,被稱為“最古老的動畫片”,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內蒙古的巴林左旗被譽為“皮影戲之鄉”,巴林左旗皮影戲因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而獨樹一幟,引人注目。

  千年歷史 融合創新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驢皮影等,是用光源照射獸皮或者紙板做成的人物,將剪影呈現在紗窗上,同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是一門鄉土氣息濃厚的藝術。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傳至西亞和歐洲。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陜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三大流派。

  其中,灤州皮影是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清初隨着清軍駐防而廣為流傳,巴林左旗皮影就源於灤州皮影。

  經過近百年的傳承發展,巴林左旗皮影戲至今流傳於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林西縣東北部等地區,深受當地各族老百姓的喜愛。

  巴林左旗皮影戲在劇本、演唱、表演等方面有着非常明顯的游牧文化特點,它將源於中原的傳統皮影藝術,逐步發展為以巴林地區蒙古族文化、遼文化為基礎,並具有顯著北方游牧特色的皮影藝術形式。

  在影人造型、服飾上體現了北方游牧民族特點;在劇目上既有優秀的傳統劇目,又新編了歷史劇目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劇目;在唱腔上揉進了蒙古族民歌、東北民間小調等音樂形式。皮影藝術在巴林左旗這塊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沃土上,綻放出了璀璨多姿的花朵。

  “巴林左旗皮影戲以通俗的表演形式,把忠孝、誠信、禮儀、廉恥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廣泛而深入地傳播到人們的心中,教化了民眾,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會長王子森電話中對記者説。

  形式多樣 活靈活現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在沒有電視機、卡拉OK乃至微信的年代,每年春節正月期間和農閒時節,是巴林左旗皮影藝人最忙的時候,常常被邀請到各個鄉村進行演出,往往一演就是半月二十天。

  “每年看皮影戲是過年必須有的娛樂項目,最愛看的是《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到了雲上,看著特過癮。”説起皮影戲,出生於赤峰市林西縣農村的“70後”蔣淑萍一臉激動,“小時候是村裏請來皮影藝人面對面看,現在可以從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看,雖然從線下改成了線上觀看,但是,一樣的年味,一樣的快樂,而且更讓孩子們喜歡。”

  “在我大約十七八歲、剛學皮影戲的時候,正月裏特別忙,從正月初五以後,開始挨村演出皮影戲。大冬天裏,大房子裏只點着一個爐子,村裏人拿着小板凳都會趕來看,從晚上七八點能演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這樣的紅火景象一直會持續到過了二月二。”52歲的李國華在電話中對記者説,現在,隨着社會發展,她的徒弟們會在抖音、快手上演出皮影戲,戲迷還不少。

  李國華是巴林左旗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6歲開始跟着爺爺和姑姑學習皮影戲,如今30多年過去了,李國華已成為巴林左旗唯一的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是當地演唱皮影戲的領軍人物。2015年,她帶領學生參加全國皮影絕技絕藝大賽,榮獲金獎。

  在傳承巴林左旗皮影戲的同時,李國華同時不忘發展創新,她除了演傳統劇目,還演出了新編長篇歷史皮影戲《大遼雙星》《遼太祖傳奇》,以及新編劇目《説説咱農民心裏話》《王二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比武奪魁》等,受到了各行各業人們的喜愛。

  “現在,巴林左旗有國家級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赤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旗級代表性傳承人15人,他們都在為巴林左旗皮影戲的發展傳承而努力着。”王子森説。

  傳統技藝 呼喚傳承

  在巴林左旗,皮影藝術深受當地百姓的歡迎和喜愛。“上個世紀鼎盛時期,影班發展到40多個,從影藝人200多人。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電影、電視、電腦網絡的普及,皮影藝術在當地逐漸走向低谷。”王子森説,現在,傳承皮影的年輕人寥寥無幾,李國華算是比較年輕的,老影卷、影箱流失嚴重。

  2005年8月,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成立。協會資料齊全、檔案完整,系統地留存了巴林左旗皮影的多項資料,為今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協會成立後,為進一步推動皮影藝術保護和傳承,於2005年策劃創作了歷史皮影劇本《大遼雙星》。該劇本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歷史和地域特點,挖掘遼文化資源創作的新型劇本。2009年到2011年期間,又創作完成了《遼太祖傳奇》,該劇本較《大遼雙星》篇幅更大,內容更加廣泛。2022年,協會又創作了劇本《掃天婆》。

  同時,《大遼雙星》《遼太祖傳奇》等遼史系列皮影戲還被製作成了光碟,作為春節賀歲片向公眾播放,豐富了人們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

  不可否認的是,隨着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皮影藝術已經逐步走向衰落。但是,從皮影藝術深層蘊含的文學、民俗、美術、音樂等內容來講,巴林左旗皮影藝術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如今,李國華等一些巴林左旗皮影傳承人們經常到各地演出和學習,創作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劇本,組織舉辦巴林左旗皮影戲培訓班招收徒弟。“為了讓孩子們、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我們對皮影戲進行了改良,增加了字幕機,將影人製作得更大,演出通俗易懂的兒童劇目,如《狐狸和烏鴉》《三個鄰居》等。”李國華説,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巴林左旗皮影戲。(記者 高瑞鋒)(圖片由李國華和王子森提供)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2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