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老手藝 煥發新活力

  • 2022-09-14 08:40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李鳳華展示裝裱草編制品。

  草編制品。

  為糜子脫粒。

   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草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突泉縣“曉景”式鄉村産業發展帶頭人李鳳華,憑著對草編傳統工藝的熱愛,點草成金。近年來,草編在她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傳承+致富”的新路子。

  近日,走進突泉縣水泉鎮水泉村巧手工藝坊,今年51歲的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草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華,正忙著制作草編笤帚。

  “這樣的笤帚一天能編10個左右。活也不累,原材料還是自己的,收益還是不錯的。”李鳳華介紹説。

  如何讓傳統的草編技藝與時俱進,是李鳳華近幾年一直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李鳳華不斷探索研究新的草編制品,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對産品進行特別加工。

  “讓年輕人接受並認可這一傳統技藝,提升和挖掘草編的文化價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李鳳華説,草編不僅僅是日常用品,只要敢于突破、挖掘內在的文化價值,從造型、圖案、色彩上打破傳統固定形象,“老物件兒”也能夠煥發新生機。

  為了打開網絡銷售模式,李鳳華的兒子王振強還開通了網店,通過電商銷售草編制品。現在他的網店裏有10余種笤帚産品,年收入能達到18萬元。

  隨著草編産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李鳳華覺得非遺傳承不能“單打獨鬥”。2015年開始,李鳳華自發組織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學習草編制作。截至目前,全鎮已有40余名村民跟著李鳳華從事草編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從一位普通農民到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華一路走來,發揮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助力非遺産品走進當代生活,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曾令剛 攝影報道)

分享: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01129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