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名片】
北魏
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位於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壩頂部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

壩頂遺址。新華網發
“行幸陰山,觀雲川”。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之前,曾到陰山祭天。
據考古學家考證,孝文帝的祭天遺址,位於今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壩頂部,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來發掘的壩頂遺址。
大青山蜈蚣壩一帶,自古以來是溝通山前土默川平原與山後武川盆地之間的一條重要通道。北魏時期,蜈蚣壩一帶的道路為白道,蜈蚣壩因而得名“白道嶺”,壩頂遺址位於“白道嶺”北端。
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説,初步判斷,孝文帝“觀雲川”就在這個地方。根據對出土文物的年代鑒定,初步推斷這一遺址的使用時間與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北巡陰山密切相關。

壩頂遺址。新華網發
經過2019年至2021年共3年對壩頂遺址的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約1300平方米,確定了遺址的形制結構,自內而外由內室、內壕、內壝、外壝、外壕五部分組成,總體直徑近100米,相當於北魏時期的三十六丈。出土遺跡可分為下層祭祀坑、中層北魏祭祀遺址和上層北齊遺存三個時期。
遺址中部有一座皇帝祭天的圓形房屋遺址,稱作內室。內室內徑約15.5米,外徑約32.5米,東南部留有寬約1米的門道,內室中出土少量祭祀所用陶罐。內室外圍有內、外兩道環壕,分別稱作內壕、外壕,內壕底部出土有馬和羊的頭骨、肢骨等。內壕、外壕之間為內壝、外壝,即皇帝祭天時文武官員陪祭站立的&&。該遺址融合了漢魏以來明堂、辟雍、靈&等禮制建築的特徵,具有明顯的祭祀功能。
張文平説,這處祭祀遺址綜合了中原王朝祭祀建築的形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傳統,年代上早於西安隋唐圜丘和北京明清天壇,為研究我國古代皇家祭天發展史、北魏祀天禮儀制度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
北魏在大青山之巔建設的大型祭祀建築場所,採用中原傳統的禮制建築形式,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聖山祭祀的特徵,是古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實物見證。
出品人:曹建恩
製片人 :王宇天
顧問:孫金松
史料指導:張文平
總監製:李國棟 趙建華
統籌:張瑞鋒 侯俊 劉艷春 王貴兵
監製:郝芳芳
策劃:徐紅梅
編導:徐紅梅
文字:徐紅梅
解説:劉弘軒
拍攝:付小東 楊佔青 呼很蘇力
剪輯:付偉
宣發:武楊
頁面設計:李新 張瑞娟
出品: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
Copyright © 2000 - 2022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