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哈利·波特20年:歸根到底是原著的勝利
2017-06-28 06:45:2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6月26日是世界級IP哈利·波特係列小説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20周年的日子。在同係列電影中飾演“哈利”和他的小夥伴——天才少女“赫敏”和紅發“羅恩”的演員們如今都已長大,有的萌顏不再,有的成了偶像學霸,有的寂寂無聞……

  不過,這並不妨礙世界各地的粉絲們仍把他們視為演繹心中天才魔法師的唯一人選,歸根結底,他們愛的還是小説中勾畫出的那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和似幻似真的魔法世界。

  【“哈迷”的世界你不懂】

  在6月26日這個官方紀念日,穿著魔法學校黑色長袍、手舉魔杖是世界各地“哈迷”們聚會時的“標配”裝束;但在英國倫敦,喬治·馬辛哈姆並不僅僅在20周年這樣的重要日子裏才作如此打扮。

  即使在上班時間,這個27歲小夥子有時候扮作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教授西弗勒斯·斯內普,有時也會扮作其他巫師的形象。他説,同事們已見慣不怪。“他們不像以前反應那麼大了,頂多會説‘哦,你又穿成這樣了’。”

  在英國,像馬辛哈姆這樣不吝于宣告自己“鐵桿哈迷”身份的人不少。在威爾士地區加的夫市,現年43歲的特蕾西·尼科爾-劉易斯和她的15歲兒子布蘭登上趟超市都會一起穿著“魔法學校制服親子裝”。對特蕾西來説,對魔法世界的癡迷始于係列小説中的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那是丈夫病逝前不久送她的禮物。“我們把它當成了某種寄托。”

  到今天,特蕾西已經在哈利·波特周邊産品上面花了將近4萬英鎊,收集了2506件相關紀念品。

  加的夫的道具制作師維多利亞·麥克萊恩也擁有規模差不多一樣大的收藏,她的家基本就是一個“哈利·波特主題博物館”:衛生間有“女巫主題”衝水馬桶;裝了她母親骨灰的玻璃罐是電影中“狼毒藥劑瓶”的復制品;她給兩個孩子分別取名哈利和丹尼爾,來源于哈利·波特的角色名和演員名丹尼爾·拉德克利夫。

  29歲的盧克·威廉斯則幹脆把自己變成“哈利·波特”影版形象的“復制品”:他的黑發、鷹鉤鼻、棕色眼睛,甚至連聲音,都和從2001年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裏就扮演男主角的拉德克利夫非常相似。從此,威廉斯踏上了一條“哈利·波特專職模倣者”的演藝道路,一走就是15年。他放棄了學美術設計的計劃,如今則受雇在各種主題派對、新書出版儀式、商業演出中扮演“哈利·波特”。

  不過,他僅算得上是個“偽哈迷”。“看到哈利·波特走過,女孩們還是會尖叫……不過我更願意長得像布萊德·皮特。”威廉斯説。

  【“麻瓜”眼中的“魔法”世界】

  對很多中國普通讀者來説,接觸到哈利·波特已在成年之後,並不太容易被書中的各種魔法吸引,媒體更津津樂道的是原著作者J·K·羅琳從英國一個捉襟見肘的“窮媽媽”變成全世界最有錢有名作家的“魔幻”故事。

  羅琳1995年就完成的手稿,直到1997年才被英國布盧姆斯伯裏出版社“撿”出來,很難説這叫“慧眼識珠”,因為首版才印了500本,出版社顯然也信心不足。書也並沒有“一炮而紅”,幾年之後才開始流行。

  到第四部小説首版時,印數已是百萬級別。發行首日,少男少女們在各大書店外徹夜排隊,就像爭買偶像歌手演唱會門票。在電腦遊戲已成為青少年主要娛樂方式的時代,一部文學作品獲得這種待遇可謂罕見。如今“哈利·波特”係列小説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銷量超過4.5億本。

  在中國上海,現在已是知名大學跨文化研究學者的遲若冰2002年才開始接觸哈利·波特小説,朋友借給她已出版的前四部小説。“那時候快要大學畢業了,有很多空閒時間,就開始看起來,發現文字很生動,故事吸引人,讀起來就放不下,一口氣就讀完了四本書。”她告訴新華社記者。意猶未盡的她又特地托朋友從英國買了4本書的英文原著、千裏迢迢郵回中國。

  她並沒有因此變成電影周邊迷,但對書的喜愛延續至今,“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魔法世界的神奇,而是裏面對哈利成長的描寫,感覺無論在哪個文化裏,青少年時期都會有和書中人物同樣的經歷,所以有共鳴。加上一直潛藏的伏地魔的威脅,情節跌宕,讀起來像是‘成長+探秘’小説合體”。

  故事動人之關鍵“魔法”,乃是情感共鳴。説到底,再怎麼假扮成“魔法師”,我們都只是“麻瓜”而已。(沈敏)(新華社專特稿)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余申芳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海公園荷花盛放
    北海公園荷花盛放
    湖南張家界:救援演練保安全
    湖南張家界:救援演練保安全
    向日葵花開
    向日葵花開
    禁毒:形勢嚴峻 任重道遠
    禁毒:形勢嚴峻 任重道遠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9642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