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尼羅河畔憶齊魯
2017-05-08 13:59:0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開羅5月8日電  通訊:尼羅河畔憶齊魯

  新華社記者鄭凱倫

  與赴約經常遲到的當地人不同,花甲之年的哈尼閻在約定時間出現在開羅北京飯店門口,三件套西服一絲不茍,頭髮染了黑色,只有銀色發根暴露出他的年齡。

  哈尼閻是這家擁有50余年歷史的中餐館的老板。盡管長了一張標準的中國北方男子的面孔,他其實卻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埃及人。

  寒暄過後,哈尼閻讓餐廳服務生上茶。端上來的茶壺裏泡著的是當地常用的茶包,衝出來的則是地道的中國綠茶。

  一壺鄉茶,一段歷史。哈尼閻向記者娓娓講述著他和父親兩代人的故事。

  父親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的山東,尚未從德國、日本殖民的苦痛中走出,又于1927年遭遇大饑荒。食不果腹的少年閻鴻業決心離開飽經風霜的祖國,登上遠洋輪船去海外討生活。在青島上船時,他甚至不知道船要開往何方。

  船在海上走了60余天,穿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來到埃及塞得港。在塞得港下船後,閻鴻業輾轉來到開羅,結交了一些做生意的中國人,開始在異國打拼的歲月。

  他先是為一名中國古董商打工,存下積蓄後開了家自己的貿易公司,並迎娶了一名當地女子,算是正式在埃及落地生根。1956年,哈尼閻出生。1962年,閻鴻業和幾戶中國家庭合資成立了“北京飯店”。

  哈尼閻回憶説,父親能在埃及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依靠的是中國人勤勞的勁頭:“我父親成功的秘訣就是兩個字:堅持。如果你很想實現一個目標,那就為此付出努力並堅持到底,最後肯定會實現夢想。”

  哈尼閻找出一張兒時的全家福照片。閻鴻業長著一張標準的國字臉。哈尼閻像極了他的父親。

  延續家族的中國情結

  當年像哈尼閻的父親一樣漂洋過海來到開羅定居的中國人有不少。他們彼此關照,逐漸形成一個親密的社群。他們的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

  哈尼閻辦公室的墻上挂著“愛”和“福”兩個大字,屋裏擺著“花開富貴”的屏風,各種風格、流派的中國畫更是挂滿了辦公室,連他員工辦公室的墻上都挂著一幅陜北風格農民畫。

  “我喜歡中國文化和藝術品,它們讓我想到我珍藏在心底的中國。”

  哈尼閻大學讀的醫科,後來又在電影學院就讀導演專業,接手父親的飯店雖是偶然,卻也應該説得上是必然。當時,由于飯店生意面臨調整,父親需要幫助,哈尼閻就按照自己的理念經營起這家餐廳。

  北京飯店最早是在埃及中國人吃飯和見面的地方,類似一家小俱樂部,飯店聘請中國主廚,菜品很中國化,並不迎合埃及本地人口味。哈尼閻接手飯店後針對埃及本地人的口味對菜品作了改良,隨即大受歡迎。如今,北京飯店在開羅以及埃及全國擁有10家分店,擁有專用的蔬菜基地和食品加工廠。

  在哈尼閻看來,開中餐館不僅僅是門生意,還是延續家族中國情結的一種方式。

  “中國菜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古人就講‘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通過菜品傳播中國歷史和文化,逢年過節會舉辦許多活動,這些都是為了讓更多埃及人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精彩。”

  我的中國夢

  哈尼閻從小就聽父親講述老家的景致和故人,對那片土地充滿向往。近年,他頻繁前往中國,“從中國北邊的哈爾濱到最南邊,幾乎走遍了中國。”

  哈尼閻走遍了山東省的大大小小城市,也常出席山東籍海外華人組織的活動。

  有一次回山東,哈尼閻抽空到青島坐了輪船。“我在船上望著茫茫黃海,想到父親當年迫于生計離開家鄉踏上前往外國的輪船,哭出了聲。”

  哈尼閻感嘆,如今的中國已擺脫積貧積弱,成為世界舞臺令人矚目的國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埃兩國合作交往不斷深化,他發現來埃及發展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和工廠開始走進埃及,“埃及人看到中國面孔也不像過去那樣大驚小怪了”。

  談及自己的中國夢,哈尼閻説:“2016年中埃兩國建交60周年時,我正好60歲,見證著兩國友好關係的發展。我會一直付出最大努力在這裏傳播中國文化,讓兩國人民走得更近,這就是我最大的夢想。”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帶一路·好夥伴丨尼羅河上劃龍舟
    一帶一路·好夥伴丨尼羅河上劃龍舟
    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悼念邵雲環等烈士
    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悼念邵雲環等烈士
    杭州:宋代古蓮“復活”
    杭州:宋代古蓮“復活”
    賽馬會上的禮帽盛宴
    賽馬會上的禮帽盛宴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9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