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文化中國 四海同春 打造中國文化亮麗名片
2017-03-02 08:55:35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演員表演舞蹈《採薇》。本報記者 王 堯攝

  煤礦文工團張躍英在握手瞬間表演的《變臉》技驚四座。本報記者 王 堯攝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當地時間2月21日晚,當著名歌唱家楊洪基雄渾而有力的歌聲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昆士蘭表演藝術中心響起,現場氣氛達到高潮。這是本場演出的尾聲,至此,由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的2017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慰僑訪演圓滿收官。從1月6日到2月21日,7支藝術團組陸續赴歐洲、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17個國家和地區的38座城市,共演出44場。一場場演出,是慰藉僑胞的親情鄉情盛宴,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亮麗名片。

  “看見你們格外親”

  2月6日,“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赴大洋洲藝術團抵達位於新西蘭南島的克賴斯特徹奇,從落地開始,就從當地僑胞眼裏讀出了一句話:“看見你們格外親”。“歡迎你們來慰問災區人民!”熱情爽朗的新西蘭南北島商業總會會長胡安琪女士説。2011年2月22日,克賴斯特徹奇發生芮氏6.3級強烈地震,造成181人死亡,時至今日仍未完全撫平地震帶來的創傷。

  2月7日晚8時,能容納1000多人的克賴斯特徹奇皇家劇院座無虛席。“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的田彥、毋攀、高鵬、祖志愷平時分別在經典歌劇中擔綱主演,當晚四人組成的黑騎士組合演唱的《遊擊隊之歌》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掀起第一個小高潮,返場演出的西部民歌聯唱《青春舞曲》更是贏得滿堂彩!

  青年歌唱演員劉鐵驪一曲《我是中國人》讓現場觀眾眼泛淚光。胡安琪女士講述的一段往事是對海外“中國人”形象的最好詮釋:2011年那場大地震後,華僑華人所開的商店,只要房子還沒塌都正常開門營業,把食物和水原價賣給市民,稍有損壞的食物就免費送給居民食用。

  “我們的演出,也要在世界舞&呈現真實、客觀、立體的中國形象。”大洋洲藝術團團長、國僑辦人事司司長劉繼坤説。此次擔綱演出的是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黨委書記魏銀久介紹:演齣劇目中特意增加了“融通中西”的“中國聲音”。青年二胡演奏家霍曉君演繹的《查爾達什》和《賽馬》、青年演員孫楚泊的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和排簫獨奏《山鷹》,既“民族又世界”,令現場觀眾如癡如醉。取材于《詩經》的漢唐舞蹈《採薇》、青年演員劉彬等表演的舞蹈《一路風情嘉年華》既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又體現了中國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氛圍。獨唱演員們的選曲則緊緊圍繞“慰僑”這個主題。奧雲格日勒低沉而淳厚的《我的根在草原》、李雨兒高亢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雷洋柔美的《蘆花》,都讓人一解思鄉之情。

  最令現場觀眾折服的是“中國神技”。煤礦文工團張躍英走入觀眾席表演《變臉》,現場的“老外”觀眾滿臉都寫著不可思議!來自鐵路文工團的王強等表演獲世界金獎的雜技《晃管》時,女觀眾們長嘆“哎喲,我心臟都快不行了。”

  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總領事金智健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萬千:“這場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演出,既展示古老中國的文明,也展現現代中國的風貌,今天到場的新西蘭國會議員等嘉賓告訴我,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相信其輻射效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展。”

  “中國對我們很重要”

  “四海同春沒來,這年就不算過完。”2月12日,中國傳統元宵佳節的第二天,悉尼市政廳人頭攢動,一片“中國人”面孔中,金髮碧眼的尤哈娜和她的丈夫理查德格外顯眼。尤哈娜最好的朋友翟旭一家來自北京,尤哈娜在北京大學進修過中文,四海同春的演出就是翟旭介紹給尤哈娜的。音樂素養頗高的尤哈娜最喜歡的節目是二胡、笛子獨奏,“熟悉的曲目帶來了不同的感覺”。而翟旭出生在海外的女兒伊玲由於中文不太好,最喜歡的節目都以肢體語言為主——雜技、舞蹈、最愛是變臉!翟旭感慨:“看來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任重道遠啊!”

  在澳大利亞東部城市黃金海岸機場,藝術團享受了貴賓待遇。機場行李推車是收費的,機場總經理保羅·杜魯門特意安排提前為藝術團準備了免費行李車。身兼黃金海岸旅遊局董事的他説:“中國對我們很重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黃金海岸旅遊,是我們的大客戶……”

  在黃金海岸丘比特劇院,金髮碧眼的老外幾乎佔了半壁江山。演出前,昆士蘭州州長代表、多元文化部部長格蕾絲女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感謝華社對昆州多元文化的貢獻,非常期待四海同春演出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演出結束後,記者與鄰座的瓦萊裏婭女士攀談起來。年近七旬的瓦萊裏婭是劇院的資深會員,她對演出送上連串讚美之詞:“非常棒,太精彩了!歌唱家們唱得都非常好!”她最喜歡的節目是舞蹈《水之靈》,“那婀娜的舞姿、美輪美奐的服裝,真是太養眼了!”

  劇場要關門了,工作人員過來打斷我們。瓦萊裏婭説:“哦,對不起,我們忘記了時間!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對話!”“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在海外的一場場演出,又何嘗不是一次次中國與世界的對話?正如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所言:“中華文化要走出去,讓它不只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圈子展演,而是更多與當地民眾交流,實現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這是我們追求的更高境界。”

  “今夜不醉不還”

  布裏斯班是此次四海同春大洋洲巡演的最後一站。藝術團成員們對於收官演出格外“偏心”,鉚足了勁要多唱、多演!中國歌劇舞劇院優秀的“女中音”奧雲格日勒應觀眾的要求清唱了《鴻雁》。“酒喝幹、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全場大合唱完這一句,響起了會心的笑聲。

  今夜不醉不還。“來一趟不容易,給大家多唱幾首。”每場都唱6首歌的著名歌唱家殷秀梅,這次打破紀錄連唱7首,壓軸出場的楊洪基幾首外國名曲讓現場的老外也嗨了起來。演出結束,現場觀眾激動地衝上舞&,爭相與演員們合影。演出的成功,離不開所有&前幕後工作人員的努力,離不開當地僑社的鼎力支持。有的劇場各方麵條件並不理想,音響師周長海等人反復調試,爭取最佳效果;有的化粧間連鏡子都沒有,舞&上光彩照人的主持人趙梓涵,只能在衛生間裏扎著馬步艱難化粧……

  一場場特色演出,一次次精彩綻放,“文化中國·四海同春”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今年,四海同春首次把一台完整的歌舞劇《傳奇》帶到了北美,該劇把中國多個民族頗具特色的舞蹈藝術融匯在一起,極富藝術性和觀賞性。北美藝術團團長、國僑辦宣傳司司長許玉明説,北美團的演出反響可以説是“超出預想”,收到的反饋均是“一票難求、盛況空前”,演出結束後,掀起的熱潮仍在當地新老媒體、僑胞微信圈裏持續發酵。

  “量身定制”,是此次“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亞洲團訪演的一大亮點。在緬甸,李超等人表演緬甸女子舞蹈《舞動傳説》;在印尼,張曄等演奏印尼傳統樂器“安格隆”;在韓國,李紅梅用韓語演唱歌曲《蔚山姑娘》……

  四海同春不僅是“文化大餐”,更是在世界各地集中展現中國“春節文化”的重要舞&。在英國倫敦、西班牙馬德里、匈牙利布達佩斯、法國巴黎、意大利佛羅倫薩和米蘭等地,每一場四海同春演出都吸引當地政要和各界名流到場觀看,不少海外觀眾對中國農曆新年和2017“雞”年的掌故如數家珍。

  專程前往“探班”亞洲團和大洋洲的國僑辦副主任譚天星總結:今年的“四海同春”活動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突出“一帶一路”主題;二是節目的完整性、針對性更強,團隊的辨識度更高;三是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國僑辦鼓勵和支持全球29家“華星藝術團”協同開展“文化中國·華星閃耀”新春系列文化活動,並支持海外僑社自主開展春節文化活動。

  “一旦把華僑華人積極性調動起來,會形成更宏大、更具規模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揚局面。”裘援平説。難忘今宵、今宵無眠,明年此時、精彩再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藝
新聞評論
    黑龍江代表團抵達北京
    黑龍江代表團抵達北京
    肯尼亞遭遇嚴重乾旱
    肯尼亞遭遇嚴重乾旱
    五年,四個藏族牧民家庭的攝影紀實
    五年,四個藏族牧民家庭的攝影紀實
    歐盟白皮書提出“27國歐盟”的五種設想
    歐盟白皮書提出“27國歐盟”的五種設想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3129499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