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通訊:學外語、促交流、謀創新--三代中國人留學瑞士的故事
2017-01-18 14:54:5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通訊:學外語、促交流、謀創新——三代中國人留學瑞士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鄭明達、孫奕

  1950年9月14日,瑞士成為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此後,幾代中國留學生陸續在“歐洲花園”的象牙塔內深造學習,並將各自所學投入到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

  他們的留學記憶,編織出一番別樣的中瑞情誼,也見證了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世紀以來,中國多個領域從起步到成熟的歷程。

  “我待瑞士如初戀”

  1957年,曾參與日內瓦會議的外交部翻譯邱應覺成為第一個在瑞士日內瓦大學翻譯學院註冊的新中國留學生。

  此後,與邱應覺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派留學生來到這裡學習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西方語種,他們中的很多人日後成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中流砥柱。

  前中國駐瑞士大使蔡方柏就是其中一員。

  “1962年2月,我們先坐了6天6夜火車從北京到莫斯科,停留一夜後,飛往捷克布拉格再轉一次機,才最終抵達瑞士蘇黎世。”蔡方柏回憶道,那也是26歲的他第一次踏上異鄉土地。

  儘管此前已經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學習了四年,但初到法語區的蔡方柏,還是感到困難比預想中要大很多。

  “在國內聽力練習做得少,聽老師講課似懂非懂,因為詞彙量不夠,所以閱讀速度也很慢……”蔡方柏説。相比於學業上的障礙,更大的壓力來自心理層面——把法語學紮實,才能不辜負祖國的期望。

  這也成為他的動力。經過不懈努力,蔡方柏的法語突飛猛進。他選修了經濟學院、文學院、法學院、國際關係學院的課程。課餘,他還堅持每晚看3-4小時的法語電視節目。

  “這樣可以訓練聽力,又擴大了知識面,豐富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加深對國際局勢的理解。”他説。

  與蔡方柏不同,陳寶順在抵達日內瓦大學之後,才開始接觸與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一直相伴的意大利語。

  “剛到瑞士,老師是用法語講課,我們完全不懂,只能用英語交流、用手勢比劃。”第一堂課的場景他至今曆歷在目。一個月後,意大利語課程正式開始,更是給他提出了難題。但是,在學習一段時間後,他已經可以做一些意法雙語互譯的作業。

  1985年,陳寶順成為中國駐米蘭總領事館首任總領事。“在意大利,我度過了大半生的青春年華。而我對瑞士的感情,則猶如初戀一般。”他説。

  “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改革開放後,中瑞兩國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發展。中國留學生也得以在更加多元和豐富的領域深造學習。

  1982年,當大多數中國人對計算機還非常陌生的時候,25歲的艾波已經獲得了母校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出國預備生資格,即將奔赴伯爾尼大學的消息讓他喜出望外。

  在瑞士的幾年間,“我來自中國”這幾個字對艾波是一種支撐,更是一種責任:“當時在學校裏攻讀學位的只有兩名中國人,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儘管是第一次出國、第一次用純德語學習專業課程,但艾波憑着紮實的學術功底、突出的科研能力很快成為所在的研究所錄取的第一個中國人、導師接收的第一個外國留學生,並在第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與艾波幾乎同時期留學瑞士的端木美,則在弗裏堡大學歷史系深造。80年代初,在瑞士的中國留學生比較少見,但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

  “我在食堂吃飯時,常有外國同學湊過來,問我關於中國的各種問題,我也總是耐心回答,”端木美説,“那是我走出國門後,最初獨自面對的‘外交’場面。那段經歷也告訴我,來自不同社會制度的人,需要的是對話、包容與理解,而不是對立、爭吵和敵視。”

  如今,端木美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瑞士史是她的主攻方向之一。“國內研究瑞士歷史的人相對較少,我希望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構架起中瑞友好交流的橋梁。”

  “創新是中瑞兩國共同的話題”

  1991年,清華大學的碩士畢業生陸凡前往瑞士洛桑聯邦高等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成為聚合物研究實驗室中第一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誰承想,在瑞士的5年時光卻開啟了陸凡專注於互聯網的職業生涯。正是在這裡,陸凡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也是在這裡,陸凡感受到了創新的力量。

  如今,他已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的CEO,瑞士的經歷一直是他寶貴的財富。“我對瑞士的記憶從未改變,她始終是美好的、年輕的。”

  在新世紀之初前往瑞士留學的楊洲,則是中瑞在創新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2003年,楊洲在取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後,前往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大學的非線性光學實驗室做博士後。

  “當時,周圍的出國之風正盛,我也有種強烈願望想到外面看看。”楊洲説。到了瑞士才發現,學校裏的中國學生非常多。瑞士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資源優勢,讓國內很多學生和學者心嚮往之。

  初到瑞士,教授建議楊洲專攻非線性光學有機晶體,這是有着良好應用前景、在國內尚有發展空間的新型材料,和楊洲在國內的科研內容大有不同。為了盡快出成果,楊洲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周末沒事就泡在實驗室裏,就連聖誕假期也如此。”

  “中國學生很刻苦,善於鑽研;瑞士則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濃厚的創新氛圍,有時大家喝咖啡休息時,也會聊聊自己的科研進展和新的想法。這樣的結合就很容易出成果。”楊洲説。

  回國後,楊洲憑藉在瑞士的一系列工作成果成為了北京科技大學的教授,在瑞士的研究方向也成為他目前的研究領域之一。如今,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前往瑞士留學深造。“中瑞兩國現在是創新戰略夥伴關係,這將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創新是中瑞兩國共同的話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多人入選意大利足球名人堂
    多人入選意大利足球名人堂
    奧巴馬搬家
    奧巴馬搬家
    尼日利亞軍機誤襲難民營致50多人死亡
    尼日利亞軍機誤襲難民營致50多人死亡
    街頭綠色藝術
    街頭綠色藝術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33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