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未來故宮”國寶可看可“把玩”
2017-12-07 07:50:5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狩獵紋豆、吳王夫差劍……這些國寶級的青銅器,以前只能遠觀,現在可以“把玩”。故宮數字研究所日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23件青銅器完成三維“證件照”拍攝,參觀者可以借助滑鼠,“掀開”青銅器的頂蓋,欣賞裏面的銘文,也可以“握起”吳王夫差劍,一試“寶劍鋒從磨礪出”。故宮博物院計劃為更多的文物拍攝三維“證件照”,還將成立創新實驗室,引入VR技術……“未來故宮”雛形初現,參觀者不僅可以“把玩”國寶,還可以穿越回宮,與名臣相談,暢遊禦花園美景。

  青銅器有了三維證件照

  狩獵紋豆、吳王夫差劍、雷紋爵……一共23件青銅器完成三維“證件照”拍攝。故宮博物院資料資訊部工作人員輕點滑鼠,就“掀開”了一件方彝的頂蓋,露出裏面的銘文。“這是參觀實物展覽時難以看到的細節。”工作人員説。

  每一張三維“證件照”均為高精度三維掃描建模,分辨率達到8K。“這一清晰度可以滿足文物研究需求,有效減少文物進出庫房的次數,從而避免磕碰磨損等。同時,也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常年存放在庫房的珍貴文物。”工作人員介紹説,要拍攝一張類似的“證件照”,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每件虛擬文物大約由300萬個細節拼成。一般情況下,工作人員先用相機為文物拍攝高清照片,作為高精度貼圖;之後用手持鐳射掃描器提取文物內外資訊,並最終完成建模。

  “一般掃描距離是二三十釐米。但有些器物口部比較小,就會通過遠距離、多次掃描來提取內部資訊。凡肉眼可以看到的地方,資訊都可以被提取到。未來我們希望將技術提升,可以捕捉到一些以往看不到的資訊。”工作人員説。

  據介紹,首批拍攝三維“證件照”的文物均為相對“皮實”的青銅器,未來將參照同樣拍攝標準為瓷器、玻璃器等更嬌貴文物拍照。“除了研究,這些照片可以隨時被壓縮,成為遊戲開發、科普互動項目的素材,讓更多人在手機上就能‘把玩’珍貴文物。”

  穿越回宮暢遊禦花園

  “漫步”在景色宜人的禦花園裏,彎腰撿起幾片樹葉,喂食“圍繞”在身邊的幼鹿……戴上互動式頭盔,參觀者就可以穿越回宮,不僅可以暢遊禦花園,還可以走進“養心殿”,在“三希堂”賞寶,與名臣聊天。

  為了營造這百分百真實的虛擬禦花園以及養心殿,故宮工作人員耗時整整兩年。

  “先要到實地取景,之後參照現存古建圖紙等資訊完成建模。”故宮工作人員介紹,新建的建築、山石,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補上“歲月痕跡”,然後才是細節開發。“目前我們已經按照歷史資訊重現了鹿囿,這在現實中已經不可能被復原。”未來,虛擬禦花園裏還將增加類似喂魚等互動體驗。觀眾在虛擬故宮中的遊覽資訊將被收集起來。未來,故宮將根據每位參觀者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務。“大眾化的需求將成為故宮數字項目開發的數據支援。”故宮工作人員説。

  高科技讓文物變時髦

  故宮引入科技,讓文物“活”起來,並非趕時髦,而是要讓文物“活”得更好。

  故宮“文物醫院”有約200名文物修復者,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光是“體檢”設備就有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有了科技設備,文物修復者依然兢兢業業。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夫人參觀“文物醫院”時,文物修復者正在電腦設備的輔助下,裝裱修復一幅70多年前掉落的古畫碎片,整個拼圖過程歷時3個月,修復過程約一年。總統的到來,也沒有分散文物修復者的注意,他們的眼中只有文物。

  目前,包括騰訊、“國家建築師”團隊等都有與故宮合作的項目。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説:“無論哪種形式,最終研發的産品不能單純追求時髦,必須遵從故宮標準,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科技手段,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記者劉冕 據《北京日報》)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浚縣古城展新姿
浚縣古城展新姿
冬韻西湖
冬韻西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20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