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2017-11-04 19:52:0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福州11月4日電(記者 閆珺岩 林超)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居住在洞穴裏的人類,只會採集、狩獵,或從事初級農業生産活動。中國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縣博物館考古團隊近期對福建三明市南山遺址的一係列考古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

  這一團隊4日宣布:在南山遺址4號洞(測定遺址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上發現了上萬顆炭化稻谷,表明南山遺址古代先民已經掌握了相對較發達的農業生産方式,這意味著我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這些稻谷會不會是南山先民通過其他方式得到的呢?同時發現的田間雜草遺存否定了這一可能。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趙志軍説,炭化稻谷旁發現了大量狗尾草和飄拂草,這些都是典型的農田雜草,説明這些稻谷不是收集或交換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種的。“因為只有自己種的,才會在收獲的時候把農田雜草一起帶回來。”

  考古團隊對南山遺址人骨的研究顯示,南山先民患有齲齒、牙結石、牙釉質脫落等口腔疾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王明輝説,這些是非常典型的農業社會人群才會有的特徵,進一步佐證了南山先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

  種種新證據表明,南山遺址是已經進入到相對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産階段的洞穴遺址。趙志軍表示,這不僅在我國屬于首次,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他説:“國外偶爾也有發現在洞穴裏蓋房子居住的先民,但那些實際上仍是住在建築裏的人。而南山先民真正以洞為家,是嚴格意義上的穴居人。”

  傳統觀點認為,古代人類居住在洞穴裏,守著山、面向水,能夠更好地收集食物和打獵。到了農業社會後,人口幾何式增長,先民就會離開山洞,移到更開闊的地方居住。所以南山遺址的發現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南山先民已經到了相對發達的農業階段,為什麼還在洞穴裏居住?

  趙志軍説,南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對史前人類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今後在探討史前人類居住模式和生業形態的時候,不能再沿用原來的固定思維模式,而要考慮更加多元的可能。

  對南山遺址的正式考古發掘始于2012年。除了大量炭化稻谷外,已發現墓葬8座,大型蓄水池2座,灰坑十余個,近百個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余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19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