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美麗中國,盯著目標加油幹
2017-11-04 07:05:36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美麗中國,盯著目標加油幹(綠色焦點·砥礪共建美麗中國②)

  黨的十九大提出——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部署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四項具體任務,即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這四項任務是今後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如何落實這些任務,既著眼百姓關注的環境問題,又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創造濃厚的社會氛圍?記者採訪了有關人士。

  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

  深化改革,完善法律制度,加強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協調聯動

  多年積存的環境問題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到來迎刃而解;拍腦袋決策、肆意開發的情況被主體功能區制度有效管住了……近年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革故鼎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十九大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央的強力推動下,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的“四梁八柱”已經初步確立。但毋庸諱言,改革的腳步畢竟剛剛邁出,新時代新任務,美麗中國建設迫切需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包括法律的制修訂,也涵蓋許多制度的出臺與完善。

  説到制度設計的不協調,“化肥補貼”這一例子很典型。眾所周知,我國是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化肥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不僅污染江河湖泊,其分解出的氨也是大氣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可正是環保人眼中的這個“敵人”,被列入農業惠民政策給予補貼。“有補貼,農民對其用量更不顧忌。”記者在基層採訪時,常常聽到這樣的吐槽。

  對此,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認為,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時間還不長,盡管成效顯著,但在統籌管理、完善制度方面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制度的匹配性、係統性需要加強。新舊不同政策過渡銜接時自然會有一些交叉、不相容的地方。二是有些領域改革相對滯後,影響了總體成效,特別是在經濟綠色轉型、增強綠色生産方式與內生動力、市場長效機制建設、綠色消費、社會行動社會監督社會共治等方面。

  “這還是要通過改革來予以實現,特別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推動,有時還可能需要調整體制機制來實現。”吳舜澤説,針對這些問題,要加強總體設計和統籌領導,強化協調協作,突出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協調聯動,突出各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高效、有力的監管。十九大報告中對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表述,給人們很多想像空間,有人認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大部制改革呼之欲出。

  “從決策研究的角度看,管理的層次越簡單,效率越高,效果越好,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確實是大勢所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陸軍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重視生態係統各組成部分功能上的密切聯繫,尋求多種目標之間的平衡以及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形成多個生態環境要素綜合保護的格局。所以改革需要遵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的係統性、整體性,進行綜合監督管理,實現要素綜合、職能綜合、手段綜合。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繼續調整産業結構、突破治理瓶頸、做好全民防治的基礎工作

  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十九大報告中,對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任務部署具體詳實。

  “打贏藍天保衛戰,意味著比過去有更高的要求。”環保部部長李幹傑説,首先,到2020年,全國338個地級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要達到80%以上,也就是説,未達標城市PM2.5的濃度要比2015年平均下降18%,同時,還要為實現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打好基礎。

  藍天保衛戰,要打好,更要打贏。“大氣十條”實施4年,成績有目共睹,但一些地區空氣品質改善速度、幅度與百姓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如何打贏這場戰役,全社會高度關注。

  李幹傑認為,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盡管有一些改善、有一些進步,但總體上還不是特別理想,重化工業在産業結構中依然佔比過高,煤炭在能源結構中比重仍然過大,運輸結構依舊以公路運輸為主,影響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步伐。

  吳舜澤表示,污染治理的係統性仍顯不足,政策合力不夠,也使效果彰顯不夠。大氣污染防治,要強力治理與促進産業轉型升級並重,短期與長期結合;嚴格監管與技術服務指導、科技支撐並重,疏堵結合;突破散煤治理、冬季防控等瓶頸與日常量大面廣的工作同步,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與其他區域、其他行業協同。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隨著治污、減排的深入,是不是面臨“無新招可用”的尷尬?對此,陸軍表示,減排可挖掘的潛力依然很大。比如,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清潔能源佔比仍然很低,能源替代有很大的空間;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應該成為更多地區的主要目標;同時,在機動車的使用以及燃油品質保障方面還有更多文章可做。

  “在具體操作層面,要打贏藍天保衛戰,短板必須得補上。”陸軍認為,像重污染天氣應對要更重細節,“散亂污”整治還要抓住産業集群結構調整的“牛鼻子”,防止其死灰複燃。

  陸軍透露,不僅是大氣,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的步伐都在加快,親水行動、凈土行動等將配合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和修復,未來幾年,防治措施將從加強針對性上著力,相信百姓對環境改善的感受將愈發明顯。

  “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資訊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廣西梧州市環保局副局長廖晗表示,報告中的這些內容,正是基層環境治理最需要的管理手段,可以説是給污染排放者加上了多道“緊箍咒”,這將有效管住污染排放,對環境品質提升起到直接作用。

  解決環境問題,百姓是受益者,也應該是參與者。陸軍認為,美麗中國建設中,當前最缺的就是公民的普遍參與。必須強化“全民共治”的理念,讓百姓真正意識到環保不是別人的事。

  生態保護切忌碎片化

  山水林田湖草管理不能各自為政,重大工程要強調生態環境績效

  當前生態保護面臨的矛盾與問題不少。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進行了係統的部署,“重大工程”“控制線”“制度”等成為其中關鍵詞。

  “山水林田湖草本來就是生命共同體,各有各的定位,生態是個閉合的係統,哪個環節出問題,整個係統都將面臨危險。人為將生態要素割裂管理,不僅不能保護,也不可能管好。”陸軍認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為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定了個好調子,但落實好報告中這一方面的每項任務,都需要整體推進,持續發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這些工程包括哪些方面?吳舜澤表示,這些重大工程其實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都已明確,包括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修復、國土綠化行動、國土綜合整治、天然林資源保護、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湖與濕地保護恢復、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等,可以説涵蓋了生態保護幾乎所有重要方面。

  他説,這些重大工程建設,國家將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政策支援。要強調績效特別是生態環境績效,不能為了建設而建設;特別要注意係統化而不能破碎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統籌保護,不能各自為政;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要基于和服務于生態格局優化,要與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監管、生態空間管控等結合起來,強化用途管控。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生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朝霞認為,在生態係統保護方面,以往存在“重項目輕管理,重工程輕法制”的現象。生態係統保護是一項係統工程,務必統籌使用科學、技術、工程、資金、管理、立法等多種手段方能成功。(本報記者 孫秀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電動雙座飛機能飛兩小時了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藍盾尖兵這樣煉成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主視角近觀戰機空中加油全過程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近百只紅嘴鷗現身昆明城區水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9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