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6版

什麼是藁城

2021-01-15 11:58:4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6版

宮燈

宮面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高博

  在50多歲的石家莊市藁城區地方志編纂中心主任米志科看來,上一次藁城受到外界矚目,還是上世紀70年代城區西10公里處的臺西村發現商代遺址。

  “那次挖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鐵器、酒曲等,出土的文物創造了七項‘世界之最’,曾引起國內外轟動。”米志科説。但這一次藁城以新冠肺炎這樣的方式“出名”,米志科直呼想不到。

  1月2日,從藁城區小果莊村新增1例本地確診病例以來,截至1月13日24時,河北省現有本地確診病例463例,尚在醫學觀察本地無症狀感染者195例。其中,絕大多數病例都集中在藁城區。

  1月6日,藁城區全域調整為當時全國唯一的高風險地區,這個80多萬人口的小城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戰“疫”的前線。

  那麼藁城在哪?藁城的“藁”字由何而來?藁城的歷史文化有哪些?藁城如何應對此次疫情?記者通過採訪,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藁城。

商代考古發現 創下七個世界之最

  藁城的“藁”字念作“gao”(第三聲),它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區,面積836平方公里,人口80多萬。原來是一個縣級市,2014年9月,石家莊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市,設立藁城區,是河北省首個財政收入突破百億的縣(市、區)。

  藁城,古時稱肥累,高城、稾城等。約3400年前,即西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勞動生息。

  從石家莊市區沿307國道向東,出東三環後沒多久就到了藁城區崗上鎮臺西村。臺西村北邊有一片土臺子,這個被當地人稱之為“土疙瘩”的土堆,看似雖不太起眼,但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藁城臺西商代遺址。

  上世紀60年代,臺西村村民在農作挖土積肥的時候,不時會挖出來一些青銅器,這引起了考古部門的注意。1973年,當時的河北省文管處組成考古隊,對此進行發掘,發現房屋遺址14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青銅器等3000多件。

  “更讓世人震驚的是,這次發掘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鐵器、鐵礦渣、酒曲實物等七項‘世界之最’。”米志科説,經文物部門鑒定,這片遺址為商代中期文化遺存,從所處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及文化內容看,藁城臺西稱得上商代北方一重鎮,應該是商王朝畿內的一個重要都邑,是目前石家莊境內發現並確認的最早的城垣遺址。

  《藁城縣志》中記錄了藁城的建制改革:西漢時,始置稾城縣,屬真定國。北齊初,改稾城縣為高城縣,隋開皇復名稾城縣。元代,改“稾”為“藁”,遂稱藁城縣。

  “藁城的‘藁’,本義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現在這個字不太常用,大家看起來也有些陌生。它其實是‘稿’的‘異體字’。”米志科説,我們説的草稿,其實就是從藁引申而來。藁是草,草稿就是理不清的野草,亂亂的。

  根據《古代漢語詞典》,“藁”有兩個兄弟,一個是“槀”(上高下木),如今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寫作枯槁的“槁”;一個是“稾”(上高下禾),同樣是上下變左右,寫作稿件的“稿”。

  由此,我們便能知道“藁”字有過多種含義:一個指枯槁,一個指禾稈,如“今又盛寒,馬無藁草。”(《資治通鑒》),還有一個是指書寫的稿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便説屈原寫了“草藁”(草稿)。

因為一碗宮面 記住一座城

  2021年的開端,藁城這座小城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

  從1月2日出現疫情以來,有很多網友為藁城打氣。“武漢熱幹面挺過來了,北京炸醬面挺過來了,成都擔擔面挺過來了,藁城宮面也一定行!”這是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

  藁城是宮燈、宮面、宮酒“三宮”文化的發源地,特別是源于隋唐的宮面,是獨具藁城地方特點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明朝時期,藁城一帶的面食藝人就以精于制作挂面而馳名燕趙之地。

  清光緒年間,地方官吏曾以此進貢皇宮,列為宮廷佳品,因此而得名“宮面”。至民國時期,宮面還曾出口朝鮮,並受到政府頒發的“國光銀牌”嘉獎。

  在宮面非遺傳人嚴成敏看來,藁城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充沛的降水、足量的日照,孕育出一種面筋和蛋白質含量極高的強筋麥。這成為宮面生産的先決條件。

  宮面制作過程中,麵粉、鹽、水的比例沒有統一標準,需根據多年經驗來定。做了半輩子面的嚴成敏,早已遊刃有余。

  嚴成敏介紹,制作一份宮面要耗足20多個小時,有著和面、餳面、盤條等13道復雜工序。其中,餳面需要多次進行,讓麵粉吸足水分變得膨脹,麵粉顆粒彼此緊抱,這個也是保證宮面的彈性和筋道口感的秘密所在。

  正因有如此多道精細缺一不可的工序,造就了“面細能穿針,空心有韌性”的宮面。嚴成敏説,宮面雖細卻耐煮,久煮而不爛,久放而不糟,吃起來十分筋道,口感爽滑。

  2013年,藁城宮面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據藁城宮面協會介紹,當地宮面年産量15000噸,龍頭企業年産量800多噸。

共克“石”艱 宮燈待燃

  以往隨著農歷新年的臨近,有“宮燈第一村”美譽的藁城區屯頭村,家家戶戶都是一片火紅。這裏的鄉親們也都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訂單絡繹不絕,家家戶戶都在趕制宮燈。

  藁城宮燈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相傳起源于東漢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進貢宮廷被稱作宮燈。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藁城宮燈第十一代傳人張風軍介紹,傳統宮燈均為手工制作,包括挖竹篾、洗竹竿、打底座、鑽座眼兒,多達有幾十道工序。

  近年來,藁城區政府大力支援宮燈産業轉型發展,牽頭成立了行業協會。如今,屯頭及其周邊村莊年産各式燈籠已近1億對,年産值約15億元。産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

  今年因為這一輪疫情的影響,屯頭村百姓的生活和生意受到很大影響,他們期待疫情早日結束,宮燈産業能夠盡快重啟。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11日24時,石家莊市疫情分布在12個縣區,其中76.39%病例發生在藁城區。

  為嚴控疫情,1月5日晚,石家莊市所有農村、社區開始實施閉環管控。6日淩晨開始,這座逾千萬人口的城市開始全員核酸檢測,截至8日24時,完成第一次全員核酸檢測,共檢測10251875人。

  為進一步排查風險、防止疫情擴散,12日,石家莊市開啟全員第二次核酸檢測,並提出爭取兩天內全部完成。同時,為有效防控疫情,藁城區于對增村鎮數萬名村民進行轉移異地集中隔離觀察,尤其是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增村鎮小果莊村、劉家佐村、南橋寨村,目前全體村民5437人(除兩人患嚴重基礎性疾病,不宜轉移)已全部集中隔離。

  這可能是2020年國內疫情發生以來,最聲勢浩大的隔離規模。從疫情形勢來看,增村鎮是石家莊疫情的震中。較之城市,農村防控難度係數大。農村地廣人稀,居民分散集中,不利于網格化管理,很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及時切斷病源;同時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難以應對突發疫情,村民生活保障和醫療資源也無法得到保障。

  疫情發生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連夜派出工作組現場進行指導,根據河北省需要,統籌全國各方面力量給予支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兄弟省市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石家莊加油!河北加油!”醫療隊來了,先進儀器來了,生活物資來了……同舟共“冀”的真情在燕趙大地流淌,讓人們在寒冬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1月14日下午傳來好消息,河北省胸科醫院首批12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愈出院,這是本輪疫情中河北首批出院患者;18名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集中醫學觀察,均轉入康復階段。

  相信,過不了多久,又可以見到屯頭村一片紅火的燈籠生産線了。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嘗一嘗這耐嚼筋道的宮面!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克時艱!藁城加油!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