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燕麗與四年級巫裔學生萊原交流。

蔡秋意老師指導學生。
據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報道,馬來西亞拉律馬登縣郊區華小,大多都已成為微型華小,尤其是峇都古勞日萊培華小學,更因為該區附近年輕華裔住戶已遷往市區,使到該校這幾年全是巫裔學生。
進入2016年,該校今年學生共31名,其中30名巫裔,1名泰裔。這所已有80年歷史的華小,近幾年就是在巫裔生報讀情況下延續。
峇都古勞日萊培華小學成立於1934年,早期由熱心人士捐地興建一所半磚板的學校。在70年代仍然全是華裔生,進入80年代初華裔生開始減少,90年代每年大約也只有一二位華裔生。
2011和2012年該校有兩名華裔插班生,但於2012年末轉校,2013起至2016年,完全沒有華裔生報讀,今年只有4名新生,同樣是巫裔生。
該校董事長陳子剛受訪時説,日萊村高達95%是巫裔居民,華裔只有10戶,且都是老村民,兒女都往外發展,因此學校沒有華裔新生,幾年後相信也不會有。
他對於有巫裔生就讀該校感到安慰,這樣一來學校可以延續,也顯示家長對華校有信心。
校長吳燕麗説,該校全是巫裔生,學生的強項是馬來文科,反而華文較弱,校方已將周五列為華文日,希望在今年的小六評估考試中,學生的華文作文能打破0%及格率。
巫裔學生因環境關係,學習華文和發音較困難,因此在開學首個星期,校方特別為學生舉辦漢語拼音班,教導基本問候語。
她告知,在小六評估考試中,華文是表現最弱的科目,從2008年至2015年,連續8年,華文作文的及格率是0%,華文理解的及格率最高50%,2010年和2014年的理解和作文都是0%及格率。馬來文、英文和數學的表現不錯,馬來文的理解和作文,在2013年至2015年都是100%及格率,2014年和2015年的英文是100%及格率。
她説,學校鼓勵學生多閱讀故事書,也鼓勵家長購買故事書和三語字典給學生參考,並會讓學生參與其它學校舉辦的考試回答問題技巧營。
她&&,學生家長一般不太要求孩子的華語水平,認為只要懂得溝通就好,而有些學生展現濃厚的學華文興趣,字體也寫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