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提出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被外界普遍認為是中國在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成為中國沿海省區爭搶面向“海上機遇”的“熱點”。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加快與東盟在各領域合作的重要推力。”廣西政協委員、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貝學賢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他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延伸,“兩者關係猶如電車與電軌”。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作為中外海上貿易重要通道之一,海上絲綢之路主港歷代有所變遷。廣西沿海的合浦即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後發展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大陸地區通往東南亞、南亞近岸航線的必經港口之一。
廣西政協委員、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余生認為,作為中國—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廣西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已“先行一步”。
呂余生説,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迄今已走過“黃金十年”,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論壇亦已舉辦七屆,推動了與東盟港口、旅游等一系列合作。今年1月17日,中國—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高官會通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路線圖(戰略框架)》,優先推動港口物流、金融領域的發展。
“主要面向東盟海上城市的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實際上與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宗旨相一致。”呂余生説。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新一極”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石化、能源、糧油等一批面向東盟的臨港工業相繼建成投産或加快推進,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泛亞鐵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等中國—東盟經濟合作的大動脈正在西部地區加快推進;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産業園、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等一批跨國、跨境經濟園區雛形漸顯;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一批“先行先試”的政策和項目全面推進。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新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東盟合作‘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和平台。”呂余生説,除通商貿易外,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應形成一條海絲路經濟帶,進一步推動與東盟、太平洋、印度洋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合作。
廣西當前正就“全方位”合作鋪設“橋梁”。目前,廣西北部灣港口已經開通往新加坡、越南、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條外貿班輪航線。2011年,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的廣西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相繼出訪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被外界視為穿越兩千年的“歷史回訪”。
廣西主席陳武在此間“兩會”&&,2014年,廣西將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暨第8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同時通過爭取建設海洋經濟合作區、打造港口合作網絡和臨港産業帶以及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加強與東盟海上互聯互通,培育友好城市和人文交流圈,推動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圈。
據悉,當前,廣西北海、廣東廣州、福建泉州和漳州、浙江寧波、江蘇揚州、山東蓬萊等7個曾經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港的中國沿海城市正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此間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將有助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合力。(記者 馮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