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搬出大山的192萬“新市民”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1/07

12:3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經濟

貴州:搬出大山的192萬“新市民”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2025-01-07 12:35:5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6版 經濟

  “十三五”期間,貴州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的山裏人搬離偏遠、貧窮的村莊,192萬“新市民”、46.5萬套住房,搬遷人數超三峽移民總數,成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城鎮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

  貴州始終將就業增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強化技能培訓和培育幫扶車間等方式,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就業創業扶持。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貴州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96.38萬人,就業率達96.1%,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零工有“市場”

  “以前打零工靠運氣,有時候舉着牌子在路邊等半天也接不到一單活。”威寧縣搬遷群眾嚴美朝説,現在零工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工作崗位、休息場所、維權服務,讓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通過推動零工市場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延伸服務,整合省外勞務協作站資源,構建公共就業服務&&“一張網”,近年來,貴州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零工市場建設,實行多方參與、聯動共享的方式,幫助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威寧縣將閒散務工人員聚集起來,逐步從“出遠門”向“家門口”轉變,實現零工市場網格化服務,幫助閒散務工人員、搬遷安置群眾就近靈活就業。目前,威寧縣閒散務工人員在“零工市場”登記已達5404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493人,搬遷勞動力1831人。

  “務工費用如何發放?獎勵補貼如何給……”貴州省關嶺縣百合街道相關負責人與轄區同康、同心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零工經紀人”進行探討。

  關嶺縣同康社區通過建立百新程勞務有限公司,採取“線上+線下”模式,採集未就業勞動力的可就業時間、就業意向和技能特長等信息,並按技能特點分類為種植養殖隊、家政服務隊和水電工服務隊等“同康零工”隊伍,打造“同康零工”勞務品牌。同時,將“就業達人”培育成“零工經紀人”,讓有能力、有動力、有渠道的“零工經紀人”帶領更多搬遷群眾務工就業。

“小車間”大作為

  “我家就住在樓上,2019年從鎮遠縣江古鎮搬遷來的。下樓就可以上班,照顧家庭和孩子都很方便。”在黔東南州凱里市白午街道永聯加工有限公司就業幫扶車間上班的楊昌珍説,來車間上班有專業的崗前培訓,不用擔心技術問題。

  貴州明確支持就業幫扶車間可持續發展10條措施,鼓勵支持各地培育發展幫扶車間,吸納難以外出務工的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截至目前,幫扶車間共1437個,吸納就業16.5萬人,其中搬遷群眾2.49萬人。

  “車間就在家附近,還能把訂單帶回家去做,方便照顧孩子,每個月至少1500元工資。”在黔西南州貞豐縣龍興街道心安處社區就業幫扶車間上班的田應春説。

  通過統籌用好各類資金,貴州加大對搬遷社區就業幫扶車間支持力度。同時,結合吸納搬遷群眾就業數量、帶動增收能力、生産經營狀況等,制定就業幫扶車間績效管理標準,按照好、較好和不合格三個等次每年開展一次績效評估,分類施策動態管理。

“提技能”促上崗

  2024年以來,貴州全省搬遷群眾累計培訓1.74萬人次,其中技能培訓1.59萬人次,創業培訓0.15萬人次。今年,貴州將在大型易地搬遷安置點支持建設16個就業培訓基地。

  黔西市化屋村過去被稱為“懸崖下的村落”,重重大山隔絕了人們與外界的交流。而現在,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灰瓦白墻小樓錯落有致,村裏道路整潔寬敞。

  化屋村“95後”苗族繡娘楊文麗説,村裏願意學習直播帶貨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有信心把村裏的苗繡産業發展得更好。楊文麗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毅然返鄉創業,決心發展苗繡産業,並帶動全村20多名繡娘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同時,搬遷群眾創業也有“利好加持”。黔西南州晴隆縣騰龍街道,安置點有75棟搬遷房地下車庫用於發展食用菌産業。騰龍街道辦副主任董天興説,部分沒有停放車輛的車庫,探索打造“微菌園”基地,一家公司提供菌棒、保價回收鮮菇,符合創業條件的搬遷戶可以免費領取菌棒,放到地下車庫管護,每年都有不錯的收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汪軍 李凡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搬遷,就業,車間,零工,群眾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