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天明院士給本科生的一堂課
這是院士給本科新生上的一堂課。
近日,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高天明給南方醫科大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2024級大一新生上了一堂課。當天主講的題目是《吾輩當自強:做可堪重任的創新人才——淺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他提到要向榜樣學習。
“你們都是很拔尖的人才,將來會有所成就。我希望你們未來的目標不僅僅是要當醫生,而是要當醫學家,希望你們當中能夠走出這樣一些人。”講課開始,高天明就開門見山。
教室裏鴉雀無聲,在場的同學都在思考着什麼。
醫生和醫學家有什麼區別?高天明用醫匠和醫家來作區分。他説,我們國家缺少醫生,但比醫生更缺的,是醫家。做好科學研究,是成為醫學家的基礎。科研求真,來不得半點虛的。科研求創新,永無止境。
高天明提到,“依葫蘆畫瓢”的跟蹤創新是我國現階段科研所要超越的,而“無中生有”的原始創新才是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首先就要對知識有如饑似渴的追求。
其次,還要有獨立的觀點、思維和精神。“你們可以懷疑老師、權威,可以質疑我,不能因為我是院士,就覺得我説的話就是對的。”
此外,還要拋棄浮躁功利的心態。高天明説,“如果做事情都是為了升副教授,為了當教授,為了申傑青,為了當院士,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就會變成投機取巧。”
高天明&&,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在創新環境方面,大學要有創新文化和學術的獨立精神。在學科實力方面,要有配套的研究&&,優勢互補的研究團隊。在導師素質方面,要有豐富的科研積累和國際前沿的眼光。在創新科研選題方面,要有嚴謹的課題設計。
他以自身長期從事的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和新藥靶向研究為例,當前抑鬱症面臨藥物起效慢、對部分患者無效、副作用大等問題。他所在的課題組經過研究,發現在大腦兩種細胞類型,即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中,動物的膠質細胞對抑鬱症發病很重要,由此提出了新的抑鬱症發病學説,該學説被國家自然基金委列入2013年度全國基礎研究主要進展,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高天明認為,創新激勵機制同樣重要。“我們有很多考評,經常要匯報進展。但科學研究不是生産線,科學研究就是要有探索,要能容忍失敗。太過頻繁的考評,搞得年輕人坐不住,要給年輕人一定的時間。”
最後,創新的關鍵要素,在於培養科研興趣。高天明認為,學生最優秀的品質是對科研的興趣和誠實。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高天明&&,“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時代對年輕人創新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深刻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對國家和對民族的責任。”
當一個半小時的授課結束時,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課後,幾位同學將高天明圍住,拋出各種疑問。“我才大一,如何能更多得到參與科研的機會?”“中醫藥對抗抑鬱有幫助嗎?”……
午後的陽光灑進教室,灑向茂密的綠樹,灑在了學生們的臉上。
“聽了這堂課,我深受 啟發。我心中感慨於院士的一腔赤誠,同時也悄然埋下了一顆種子:從醫之路當志存高遠,在成為醫家之路上奮勇向前。”南方醫科大學2024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學生董昕然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馬曉澄 徐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