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2/27

09:4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綜合

“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

壯士無暮年、老站煥新生,90歲西安站見證中國鐵路之變

2024-12-27 09:49:4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6版 綜合

▲2023年2月15日,旅客在西安站站前廣場拍照留念。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一博攝

  “有一座城市,它讓人難以割捨。有一種懷念,它叫作曾經來過……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近些年,一首《西安人的歌》廣為流傳,也勾起了許多人對城墻根下西安火車站的回憶。

  12月27日,有“西部第一窗”美譽的西安火車站迎來建站90周年。從最初設計日均發送旅客三五百人次,到如今日均發送旅客7萬餘人次,高峰時期發送旅客超過18萬人次,西安火車站歷經兩次大改造、三代站房建設,成為我國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穿越90載,西安火車站不僅定格了無數旅客的來來往往,也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更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跨越發展。

一座車站 半城記憶

  火車站作為重要的人流集散中心,既是城市的一個窗口,也是時代的一面鏡子。

  不少乘坐火車抵達西安的旅客,都有深刻的記憶:走出火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西安城墻,似乎瞬間觸摸到了這座古城悠遠的歷史。

  作為西安的地標,這座火車站也是西安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故事要從我國重要的東西向鐵路幹線隴海鐵路説起。1912年,北洋政府與比利時簽署《隴秦豫海鐵路借款合同》,決定依託汴洛鐵路,向東西兩側延伸,修建隴海鐵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以西安為中心的周邊鐵路建設做了細緻規劃。

  當時的陜西,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與外界進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社會各界對建設現代鐵路的呼聲高漲。

  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鋪設。當年12月27日,隴海鐵路由灞橋鋪軌至西安。從此,西安火車站屹立在千年古都,隆隆的火車聲開始在古城迴響。

  資料圖片顯示,第一代西安火車站站房為大屋頂歇山式倣古宮殿建築,磚墻,琉璃瓦頂,雕梁畫棟,中廳縱空,絢爛奪目,極為美觀,盡現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火車站按照日均發送300至500名旅客設計建造,有到發線6條,牽出線1條,站&兩座,總建築面積1017平方米。

  隴海鐵路通車西安,是陜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讓西北地區和全國的&&更加緊密。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根據國民政府電令,西安火車站改名為“長安車站”。在侵華日軍長達7年之久的西安大轟炸中,西安火車站成了日軍空襲的重點目標之一,車廂、鐵軌多次被炸毀,但車站始終屹立不倒。

  時任西安火車站站長張炎生前回憶道,自車站站房建成投用至1949年,車站設備一直沒有更新,業務也無重大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西安火車站才進入欣欣向榮的快速發展期。1974年,站線規模從5&9線增加至6&11線,日均旅客發送量達到1萬人左右。

  隨着人口流動激增,西安火車站承擔起更加繁忙的運輸任務,旅客發送量逐年走高,年發送旅客從1952年的148.81萬人次增長至1978年的580.61萬人次。

  為了應對快速增長的客運量,1982年,原鐵道部批准西安火車站改建方案。1985年12月31日,新建成的西安火車站投用。二代站房建築倣唐風格濃郁,以精美、嶄新的風貌,成為古城西安的“門面擔當”,特別是門樓上紅色醒目的“西安”二字,遙看好似“面皮”二字,吸引眾多旅客打卡留念。

  改建後的西安火車站大廳分上下兩層,首次在陜西省內開設電動扶梯2部,設普通候車室4個,母子候車室2個,軟席候車室5個,團體候車室1個,共計932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7000人候車。1988年車站西配樓投用,1990年東配樓投用,西安火車站變成了如今大多數人記憶中熟知的模樣。

  進入新世紀,我國鐵路建設迎來跨越式發展,西安火車站也隨着全國鐵路大提速進入高速列車時代。

  2007年,動車組首次在西安火車站運行。2010年,西安至鄭州高速鐵路投入運營,國産“和諧號”高速動車組從西安火車站出發,使西安到鄭州的旅行時間由原來6小時減至2小時內。2023年,西安火車站首次接入“G字頭”高速鐵路動車組,西安到北京等地的時間也大幅縮減。

老站換新顏 出行更美好

  時間來到21世紀。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旅行、商務出行需求迅速提升,特別是西安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乘坐火車進出西安的旅客流量快速攀升。2018年國慶節當天,西安火車站單日發送旅客達19.1萬人次。無論是站房設施還是運輸能力,車站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高品質出行需求。逢年過節遇有客流高峰,檢票的旅客常常會排到城墻腳下,車站不得不在候車室外設置臨時候車區,以緩解乘降壓力。

  “要説那時候的西安火車站,總體感覺就是‘擠’,擠着進站、擠着候車、擠着上車、擠着出站,每個人臉上寫着‘快點快點’的焦慮,站裏設施也落後。”經常坐火車的老西安市民杜超説。

  新一輪升級改造擴能迫在眉睫。2021年12月31日,歷時7年之久的西安站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原有的南廣場改為南北貫通式,新的站線規模由原來的6&11線增加到9&18線,運輸能力提升2.4倍,可以滿足4800萬人次的年旅客發送需求。2022年9月,地鐵4號線接入西安火車站。自此,西安火車站成為擁有高架候車室、南北雙廣場、雙站房、多通道、立體化、零換乘的智能化、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既扮靚了城市,也方便了旅客。

  走進西安站生産調度指揮中心,記者看到,一面巨大的顯示屏實時更新着運送旅客、開行列車等數據,方便車站及時調度。

  “過去車站的管理服務主要靠人,現在通過科技賦能,旅客的出行體驗更美好。”西安火車站黨委書記馬治俊説,“科技賦能、以人為本是新一輪改擴建工程的亮點,列車調度系統、售票系統和旅客服務系統連成一張網、匯成一張屏,極大提高了車站運行效率,旅客進站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進站時間明顯縮短。過去西安火車站只有南進站口,每逢春運、暑運,旅客排隊進站時間很長,一些旅客甚至會隨身攜帶小馬扎。如今,車站有南、北和地下三個進站口、31個進站通道,門廳還安裝了監測預警裝置,一旦識別到排隊旅客過多,系統會立即提示增開檢票通道,現在旅客檢票進站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

  候車體驗極大提升。改造後的西安火車站總建築面積為28.2萬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含候車面積2.23萬平方米),高峰時可容納12000人。候車大廳採用智能採暖與智能照明技術,在保障旅客舒適度的同時努力降低能耗。高達24米的高架候車室視野開闊,寬敞明亮。重點旅客候車區、軍人候車區、兒童游樂區和哺乳室等空間布局層次分明,咖啡店、便利店等餐飲服務豐富多樣。“以前旅客從進站到上車,需要背着大包小包不停地上上下下,現在全站有電梯255部,極大方便了旅客上下車、進出站。”西安站副站長羅鑫説。

  修舊如舊留住記憶。行走在新改建的候車室內,漢韻唐風的古城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長安八景巨幅畫卷,大型壁畫《絲路百景》,以及陜西特色的文化遺産裝飾,與古城風貌相得益彰。作為古城新地標,西安火車站承載了無數市民與旅客難忘的回憶。改擴建過程中,鐵路部門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在南站房重點保留具有時代記憶的“西安”標識和立面大鐘。同時,原來擁擠的候車大廳改為火車文化展區,按照1:1的比例放置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高鐵模型,旅客站在這裡,就能近距離感受中國鐵路的跨越式發展歷程。

  如今,俯瞰西安火車站,600多年前的明城墻,1000多年前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和不到100年的車站,在物理空間上形成了獨特的“站、宮、城”結構,展示着西安這座國際化現代大都市的獨特魅力。北出逛大明宮、南出登古城墻,成為不少游客乘火車來到西安後的新體驗。

記錄進步 見證時代

  在西安市火車站候車大廳裏,櫥窗裏的一些鐵路老物件引起旅客駐足欣賞。從白色的手工制票,到紅色的紙質票,再到藍色的磁卡票,一張張車票勾起人們“在路上”的回憶。

  “這是檢票鉗,曾是車站工作人員必備的工具之一。旅客上車前,工作人員會在車票上剪出一個小口作為標記。隨着2020年鐵路全面實施電子客票,旅客進站檢票可以刷身份證進站乘車,檢票鉗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西安火車站工作人員曹琳琳説。

  在西安火車站,可以追尋到的中國鐵路之變遠不止於此。

  曾經,買票難、進站難、上車難是我國鐵路領域的突出問題,很多年齡大的旅客對此都有深刻的記憶。

  “最早買火車票,必須持戶口本或者身份證到火車站窗口。後來有了代售點,就不用專門跑到車站買了。2011年,全國鐵路全面推行12306網絡售票業務後,‘指尖購票’成為主流,人們徹夜在車站排隊買票的情景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西安火車站售票車間助理工程師李聰説,今年11月1日起,我國鐵路客運領域全面推廣使用數字化的電子發票——鐵路電子客票,火車站的取票機也正在成為“過去式”。

  今年58歲的張國強,是一位在西安火車站工作了近40年的列車長。長期在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他深有感觸:“鐵路線上的變化,就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縮影。”

  “以前到了春運,火車運力常常不夠,廣場上的人流黑壓壓的。車站不得不增設幾道防線,確保正常秩序。上車也是‘一窩蜂’,不少人甚至從窗戶爬到車廂裏。”張國強回憶道,剛參加工作時,西安到北京的火車運行時長達26小時,如今即便乘坐最慢的綠皮車,西安到北京的運行時間也縮短到了12小時,如果乘坐高鐵,最快只需要4小時10分鐘。

  這位臨近退休的“老鐵路”説:“總的一句話,購票簡單了,進站順暢了,上車方便了,大家坐火車心情舒暢了!”

  2011年,總投資超過60億元的西安北站投入運營,來往西安的旅客開始邁上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時代,西安火車站的客流也逐步分散至西安北站。目前西安北站客運量已經佔到西安整體火車客運量的65%左右。

  時代在變遷,這座有着近百年歷史的老站依然青春。近些年來,西安火車站積極創新運營策略,大力挖掘潛在客流,持續服務地方經濟。

  每逢春運和暑運,憑藉着短運距、大運量的優勢,西安火車站都會增開列車、加挂車輛,滿足旅客需求。近年來,車站根據旅客需求陸續開行全國第一個“球迷專列”“民工專列”“大學生專列”“棉農專列”等,特別是“棉農專列”,滿足了安徽、河南、四川及陜西等地農民工進疆摘棉的需求。針對日益興起的短途旅游需求,還開行了“環秦嶺”旅游專列、納涼主題銀發旅游專列等不同旅游線路,最大程度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023年,西安火車站發送旅客2400多萬人次,預計今年發送旅客量將達到2700萬人次。

  壯士無暮年,老站煥新生。2025年春運即將拉開帷幕,走過90歲的西安火車站依然很忙碌。一趟趟列車途經都市,穿越山野,無數的人們帶着夢想和希望,從這裡出發。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京品 張思潔)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西安,火車站,旅客,候車室,鐵路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