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中華路上的先生們-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2/20

11:1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東中華路上的先生們

2024-12-20 11:10:1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作者:郎秋紅 孟含琪

  最近,曾在吉林文化圈流傳甚廣的一部歷史隨筆《先生向北》再度引發閱讀熱潮。

  《先生向北》講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國頂尖的自然科學家、藝術家、文化大家,踏雪而來,建設東北的故事。先生們聚攏東北,為黑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氣氛。

  這些先生中的許多人,當時就住在長春市東中華路上。

  也許是機緣巧合,工作單位也坐落在這條路上。這使得作為後輩的我們,跨越時空,和先生們有了更多的交集。

(一)

  東中華路長不過千米,中間被南北向的同志街分成兩段,人民公園、杏花村、牡丹園和文化廣場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環抱着這條街道,着實是一片鬧中取靜的地方。“北上”先生之一、已故著名哲學家高清海曾説,長春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重點節點就是年輕時沒有留在北京,回到長春,成就了自己的學術生命。

  上世紀30年代,長春就形成了“寬馬路、四排樹、圓廣場、小別墅”的規劃特色。東中華路上的十幾棟二層建築,就是這種“小別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吉林大學的教師宿舍坐落於此。

  春天是東中華路最美的時節,杏花點點,楊柳依依。印象中東中華路的柳樹總比其他地方綠得更早,花也開得更盛。也許,這便是因了先生們的緣故,使得這裡的花草也能得風氣之先。

  大約五六年前的一個春天,東中華路北側的墻上,突然多了許多浮雕,都是新中國科教、文化界的頂尖人物。出於職業敏感,我們去採訪牡丹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她們説,在一次偶然的戶籍調查中,發現這裡曾大師雲集,於是便請人製作了這些浮雕。

  公木先生的遺孀吳翔、佟冬先生的女兒佟多人、吳式樞先生的女兒吳姚睿……隨着採訪的深入,一位位先生的音容笑貌日益清晰,仿佛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那位長相憨厚樸實的先生是長征路上唯一的教授、無産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成倣吾;那位家裏盤着小火炕,見到孩子們總是笑着點頭的馮先生,是“京派文學”的鼻祖、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之一廢名(馮文炳);那位多才多藝、會打籃球、會拉風琴的年輕教授是日後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他們中有延安時期的老革命,有民國時期的大知識分子,還有留洋回來的大教授……不管什麼樣的背景和經歷,他們滿腔赤誠,為了建設新中國,一路向北。

(二)

  那時缺吃少穿,但他們都氣質非凡。

  在佟多人的記憶中,蔡餾生先生留洋歸國,資歷深厚,為人卻十分謙和低調。來長春時,他帶的大大小小包裹裏,全是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玻璃儀器和珍貴的化學藥品。當時,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一窮二白,蔡餾生和唐敖慶因陋就簡,幾條凳子和一塊木板一搭,就是實驗&;沒有實驗儀器,就拿廢舊的墨水瓶做酒精燈……在他們不懈努力下,吉林大學逐漸成為全國有名的催化動力學研究中心,唐敖慶也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創建了我國量子化學學派。

  最愛穿對襟棉襖的於省吾是眾先生中年紀較大的,卻是起得最早的。凌晨兩三點,東方尚未破曉,於家小院燈光已亮,老先生已徜徉在浩瀚無垠的古典文學世界。中華書局出版的《甲骨文字釋林》顯示,於省吾共考釋前人所未識或已釋而不知其造字本義的甲骨文約300字。

  物理系的吳式樞先生,待人最是和氣,但對學術和學生要求之嚴也遠近聞名。女兒吳姚睿一度認為,父親愛他的學生超過愛他們姐弟。就連臨終前在重症監護室裏,他都在批改學生的論文。當時吳姚睿也在寫博士論文,吳式樞卻不過問。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張依群,自出生起就住在東中華路。他説,這條路上的學習氛圍很好。當時缺電,小孩子們晚上會就着路燈看書,常有先生們過來指點一二。儘管已經是學術泰斗,但這些大人物也有一顆未泯童心。那時單位的機要件由郵遞員騎挎鬥摩托來送,辦事員登記,司機就帶着附近的小孩子繞圈。先生們看到了,也會跟着孩子們一起坐摩托車,一起開心地拍手大笑。

  日子久了,先生們還學會了做冬儲菜。晾菜、裝缸、腌酸菜,還在院子裏挖坑埋蘿蔔,留待來年春天挖出來吃……無論最初來自哪,先生們都全身心地融入了東北這片土地。有些先生一來就是一生。

(三)

  先生北上,一改吉林風貌。黑土地上群賢畢至,大師雲集。而促成這一文化奇觀的,則是懂文化、敬文化、愛文化的宋振庭、匡亞明、佟冬等另一類“先生”。據《先生北上》記述,從1955年到1965年間,在大學校長中以匡亞明為代表,在政府官員中以宋振庭為代表,在文化研究機構中以佟冬為代表,吉林在全國招賢納士,令昔日“文風不盛”的東北遽然別開洞天。

  作為吉林大學的畢業生,我們對“匡亞明校長”並不陌生。傳説中的他身材高大,氣宇軒昂,做事情大刀闊斧,極有魄力。他不僅三顧茅廬請來了古文字大家於省吾,還破格提拔26歲的哲學系教師高清海為副教授。吉林大學創辦短短十幾年就能躍升為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與匡亞明“不拘一格降人才”密不可分。今日的吉林大學,有以匡亞明命名的教學樓、學者稱號、獎學金……這位從江南來到東北的先生,名字已經和吉林大學、黑土地融為一體。

  宋振庭的名字在吉林文化界流傳甚廣。他把當時還是右派的二人轉理論家王肯從被下放的窮鄉僻壤“搶”回來,他親自參與了吉劇《桃李梅》的創作,他挖掘畫家王慶淮、首提創立“關東畫派”……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收藏大家、“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及其妻子潘素的友誼。他冒着風險請張伯駒、潘素來吉林工作,組織春游社,讓吉林的文博事業提升了幾個檔次,也讓吉林的空氣中浸潤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著名學者邴正是高清海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曾在佟冬先生創辦的吉林省社科院任院長。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曾多次採訪他。他説,匡亞明、宋振庭、佟冬等同志在特殊歷史年代,對先生們雪中送炭、庇護有加,更顯出東北人的胸襟。

(四)

  幾年前,無論是《先生向北》的出版還是我們的報道,都掀起了不小的水花。

  今天,《先生向北》再度翻紅,我們並不意外。

  古往今來,人才問題從來都是事關事業成敗的關鍵。當前,東北全面振興正處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先生向北》啟示我們,地域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人。這也是我們了解先生、報道先生中感觸最深的。

  這些年,最令我們苦惱的就是外界對東北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會認為東北是蠻荒之地,苦寒之地,無文化可言,更與先生們沾不上邊。“投資不過山海關”,保守、僵化好像變成了東北人揮之不去的標籤。

  而東中華路的先生們無疑改變了人們對東北的刻板印象。

  先生向北,是對白山松水最深情的奔赴。這樣一批大先生,重塑了吉林的文脈;對這些大先生最好的銘記,是彰顯吉林的文化底蘊。

  文化自信,無疑是東北振興中最磅礡最深沉的力量。

  連日來,我們從大量的網友留言中感受到東北文化自信的覺醒:

  先生向北,無問西東。致敬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吾輩之學習的榜樣。

  寒冬凜冽,熱血難涼。東北振興需你我共譜新篇章!

  雲霧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們的“北上”之路從歷史深處走來,正在向未來延展。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吉林大學,東北,文化,中華路,亞明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