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隊”尋訪記-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2/20

11:1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雁翎隊”尋訪記

2024-12-20 11:10: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版 草地周刊

  ▲初冬時節,淀邊村民行舟於白洋淀。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周龍山攝

  ▲這是抗日戰爭中活躍在冀中白洋淀上的水上遊擊隊———雁翎隊(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石少華攝

  ▲白洋淀抗戰紀念館內有關雁翎隊抗日故事的浮雕。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文華 張濤 蘇凱洋

  在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名為雁翎大街。

  這條現代化大道的名稱,源於一段驚心動魄而又歷久彌新的傳奇。

  雁翎隊,這名字有些詩意,但它的故事裏是烽煙烈火、血海深仇,是金戈鐵馬、以命相爭。

  抗日戰爭時期,這支由中國共産黨領導水上獵戶組成的遊擊隊,活躍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他們充分利用淀泊地理特徵,勇敢、機智、靈活地與日寇展開遊擊戰,時而截斷敵人水上運輸線,時而拔掉敵人據點,如一把直插敵人心臟的利刃……

  而今,雁翎隊隊員們的身影已經遠去,但他們戰鬥和生活過的痕跡依然被用心留存,他們英勇抗爭的故事已然廣為流傳,他們拼搏奮進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從遺物中追憶塵封的往事

  藥、軍裝、回憶錄。

  在女兒槐巧萍的記憶中,這是父親槐澤民給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件物品。

  曾任雁翎隊指導員的槐澤民,在戰鬥中落下不少病根,槐巧萍年輕時經常到藥店幫父親取藥,“印象中他就沒離開過藥”。

  不離身的,還有那一年四季都穿着的綠軍裝。“好幾套軍裝換着穿,袖子都破了也不換。”槐巧萍説。

  身體抱恙、生活清貧,都沒有磨滅一位老革命人的意志。槐澤民始終不忘助人,他的墓誌銘上這樣寫道:“經常向青年組織團體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並經常資助貧困家庭,救助輟學兒童。”

  晚年時,槐澤民有了一個於他而言難度並不小的心願:寫一本回憶錄。

  年邁精力差、文化水平低……不寫的理由有很多,寫的理由一個足矣:讓那段歷史盡可能真實地流傳下去。

  漁民打鬼子、半文盲寫回憶錄,這兩件看似“不太可能”的事兒,槐澤民都做成了。

  “他不分晝夜地寫。晚上家人都睡了,他趴在床上寫。第二天早上我去上班,他已經伏在桌子前動筆了。由於識字很少,他一邊查字典一邊寫,進度很慢。”槐巧萍回憶,憑藉驚人的毅力,1985年元旦,一份“革命回憶錄——關於白洋淀雁翎隊(又名三小隊)的武裝鬥爭”放在了她面前。

  近40年後,記者翻開這份30多頁、2萬多字的材料,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鋪展開來:

  1939年秋天,雁翎隊伏擊鬼子的大汽船。隊員們埋伏在葦地裏,待敵船進入伏擊圈,20余個“大抬杆”一起開火,轟隆隆,轟隆隆,立刻硝煙瀰漫。復仇的鐵砂子打在鬼子身上,鬼子頓時鬼哭狼嚎,一共打死鬼子十幾個,只剩一個扶舵的鬼子,屁股上還負了重傷,他扶着舵逃跑了,據説逃到趙北口也一命嗚呼了……

  據史料記載,1939年2月,日寇侵佔了新安城(當時的安新縣城),並以其為據點,不斷對白洋淀水陸各主要村鎮進行“掃蕩”和“清鄉”,慘無人道地屠殺人民。

  “敵人來掃蕩,群眾遭了殃。糧食牲口被搶走,房屋被燒光。人民的鮮血流成河,這筆血債怎能忘?一點一滴記心上,血債要用血來還。”白洋淀人民含淚記下敵人所犯的宗宗罪行。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這首抗日戰爭期間流傳在白洋淀的民謠,記錄了雁翎隊的神勇。

  當時,在安新縣大張莊、郭裏口一帶,有不少靠打雁為生的獵人。他們常劃着裝有“大抬杆”的排子船,在淀裏尋找獵物。

  在大張莊村村民孫運來家裏,記者看到了兩根留存至今的“大抬杆”,看上去像生銹的鐵管子。他説:“‘大抬杆’是安裝在小船上打水禽用的一種大型火槍,一管能裝200多粒鐵砂,打出去一大片,百米之內殺傷力很大。”

  孫運來的父親孫革是最早一批雁翎隊成員,曾任副隊長。

  2011年夏天,記者曾走訪仍健在的孫革老人。他説,“雁翎隊的名字是有文化的共産黨人起的,他就是當年的中共安新縣委書記侯卓夫。”提起這位令他一生景仰的共産黨員,孫革眼睛濕潤了。1940年,侯卓夫因被叛徒出賣,在突圍中為保護戰友而犧牲,年僅28歲。

  據《安新歷史文化資政志鑒》記載,1939年秋季,奉中共安新縣委指示,三區區委書記徐健、區長李剛義(當時全縣分為六個區,白洋淀水區為第三區)在大張莊召集了一些水村獵戶開會,宣傳抗日主張,揭露敵人陰謀,動員獵戶們組織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

  獵人孫革、姜禿、趙寶亮等20多人當場報了名。他們把“鷹排”——專打水禽用的小船,“大抬杆”——一種前膛火槍等土造武器集中起來,組成了抗日武裝隊伍。

  這些習慣水上生活的獵手們,搖着木船行駛在茂盛的蘆葦蕩,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漁叉、鐮刀、鐵鍬也都是我們的武器。”孫革曾説,“我們是雄赳赳、氣昂昂地殺鬼子!”

  侯卓夫給這支隊伍起名“雁翎隊”。他説:“除了你們的武器經常使用雁翎防水外,你們在水上活動時,‘鷹排’的行駛隊形也像大雁的隊形一樣,總是按照‘人’字形排列。大雁戀故土,就像你們保家衛國。”

  雁翎隊,這個寓意戰鬥而又充滿詩意的名字,永遠刻在了革命戰爭史冊上。

  “要説最漂亮的一仗,還得是打包運船那次。”雁翎隊隊員張建安的兒子張小林回憶,他小時候,抗戰已遠去,但逢年過節,雁翎隊隊員們總要聚到一起聊聊當年戰鬥往事。

  “那時候條件不好,沒酒沒肉,但坐到一起‘幹聊’,就能聊上一整夜。”張小林説,經常是他已經睡着了,大人們還在聊,不知道什麼時候散的。

  聊得最多的,就是“痛打包運船”了。

  《白洋淀人民鬥爭史》記載,1943年秋,日寇租用100多只貨船組成包運隊,在天津裝上大批軍火、被服等軍用物資,準備通過大清河運往保定,以支援他們在太行山區的“掃蕩”。

  雁翎隊獲悉了這一情報。經過三區區委研究,決定伏擊鬼子的包運船,奪取軍用物資,配合太行抗日軍民的反“掃蕩”鬥爭。

  那年9月14日黎明,雁翎隊全體指戰員埋伏在安新縣王家寨和趙莊子之間的葦塘裏。上午8時左右,包運船開來,隨着隊長鄭少臣一聲槍響,戰鬥打響。毫無戒備的敵人慌忙還擊,雁翎隊隊員躍上敵船,奪過敵人的機槍,一陣猛掃,壓倒了敵人。

  這次戰鬥,我方犧牲3人,敵人卻死傷過半,繳獲輕重機槍各一挺、步槍百餘支和幾十隻船的軍用物資,大幅提升了士氣。

  隊員曹榮臣是王家寨村人,幾十年後,臨終之際,他特意囑託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在打包運船的舊址——那是他曾與戰友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

  “打仗可不是鬧着玩的,很多人都負了傷。我父親就是在打包運船時眼睛受了傷,風一吹就止不住地流淚。”雁翎隊隊員張亮的小兒子張小鍋説,他至今還留着父親的“革命傷殘軍人證”,“傷殘情形”一欄寫着“左眼失明多年,現眼球及視神經萎縮”。

  “當時雁翎隊的軍事實力與日軍相比自然還是有差距的,但他們與敵人頑強鬥爭的勇氣,追求進步的先進思想,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安新縣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夏石礦説。

  打鬼子、端炮樓、除漢奸、截軍船,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安新縣城,雁翎隊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120多人,6年多與敵軍交戰70余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繳獲步槍800余支、手槍48支、機槍3挺、小炮2門以及大量軍需物品。

  槐澤民在回憶錄中寫道:雁翎隊定期組織理論學習,七天一次小組會、七天一次支委會、七天一次黨課,半月開一次黨員大會,“黨支部在困難的環境中組織健全,制度活躍”。

  槐巧萍回憶,父親晚年時期,常應邀講述紅色故事或接受採訪,經常講得情緒激動,回到家裏一整夜睡不着。有一次,老幹部局送來了罐頭、麵包等慰問品,他堅決不收,“拿回去!講革命不要這些!”

  槐澤民在回憶錄中註明:“本來這是個初稿,應進行深入的細緻的廣泛的查對,再修改為正稿,因我身患重病,稍一費腦子就失眠……真無力再寫,請原諒!”

  實際上,雁翎隊的影響並未因戰爭結束而終止,槐澤民的遺憾,被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得以彌補。

雁翎隊的故事依然被傳頌

  雁翎隊的名字“走出”白洋淀,“走進”千家萬戶,新聞和文學作品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當時,在全民抗戰的大背景下,華北地區民間抗日武裝並不罕見,但雁翎隊的特殊性,吸引了記者和文學藝術家的目光。穆青、石少華、孫犁、徐光耀……他們深入血與火的硝煙之中,創作了大量家喻戶曉的新聞文藝作品,全方位地展示了這支水上奇兵的事跡。

  “——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作戰了。雁呵,飛去吧,我們的槍要去射殺敵人了。”

  1943年8月22日,一篇刊登在《解放日報》副刊上的報告文學《雁翎隊》引發廣泛關注,雁翎隊的名字傳向各敵後根據地。

  新華社記者穆青以散文化的語言描寫了白洋淀人民不畏艱辛英勇抗日的事跡。白洋淀百姓對腳下土地的深沉熱愛、雁翎隊勇敢機智的戰鬥謀略,引起了全國各地人民的共鳴,鼓舞了全國抗戰軍民的鬥志。

  “這篇作品讓雁翎隊的名字傳遍了解放區,感染激勵了許許多多革命戰士和群眾。雁翎隊也成為彰顯白洋淀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張名片。”雄安新區雄縣文學愛好者周永戰説。

  “雖然他們的血,也常和敵人的血一同染紅着白洋淀的湖水,但這樣自發的群眾自衛戰爭,更激起了他們對敵人的憎恨,使他們對敵鬥爭更加堅決。”穆青這樣寫道。

  抗戰勝利以後,《雁翎隊》一文被選入許多版本的通訊、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集,雁翎隊的影響越來越大。那時,雁翎隊隊員已各自投入到不同的生産生活當中,但在穆青心中,白洋淀始終是他的挂牽。

  1990年夏天,穆青重返白洋淀。

  幾位在家鄉安度晚年的雁翎隊老戰士趕來與他相會,儘管他們年事已高,但談起當年的戰鬥,老戰士們都記憶猶新,一些細節都還能説得出來。

  老戰士們講述的一些往事,當年在采寫《雁翎隊》時,不是沒有發現,就是還未發生。穆青為此深感愧疚,他想,如果現在有人收集資料,再深入訪問老雁翎隊隊員和當地群眾,一定會寫出一部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詩,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教材,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

  他是多麼、多麼地期待啊……

  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我們能看到不少雁翎隊的珍貴圖片,其中很多是新華社記者石少華的作品。戰雲密布的天空、寬闊無邊的水域、雁翎隊的船隻和身手矯健的戰士……一幅幅威武雄壯的人民戰爭歷史畫面被定格下來。

  據石少華之子石志民回憶,父親第一次拍攝雁翎隊是在1942年,當時日軍對晉察冀,尤其是冀中進行了一次規模非常大的“掃蕩”,八路軍損失慘重。

  為了救治傷員,當時正在冀中組織攝影訓練隊的石少華第一次接觸到雁翎隊。他看到雁翎隊隊員利用水上天然屏障,在日軍佔領區腹地堅持抗日鬥爭,萌發了拍攝一組白洋淀水上遊擊隊戰鬥生活作品的願望。

  此後,他六進白洋淀,堅持與抗日軍民同吃住、同戰鬥,對戰士們有了更多的情感積累和深切理解,拍下大量雁翎隊戰鬥生活的照片。

  經過歲月的沉澱,這些照片成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1990年8月25日,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在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淀文化苑落成,石少華拍攝的照片成為“主角”。

  步入紀念館,仿佛穿越回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無聲地訴説着雁翎隊隊員們在水鄉澤國中,利用蘆葦蕩作掩護,駕着小船,以弱勝強,機智勇敢地打擊日偽軍的英勇事跡。

  每年暑期,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到此開展活動。一些學生參觀後感慨:面對強敵,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憑藉簡陋的武器和頑強的意志,在廣闊的白洋淀上開展遊擊戰,給予敵人沉重打擊。這種為了民族解放事業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精神,讓我們深感敬佩。

  據了解,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珍藏了26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100多件實物,並利用全息影畫等技術再現了雁翎隊英勇抗敵的生動場面。2020年9月1日,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成為全國重要的抗戰紀念地之一。

  “又是一年飛蘆花,長長堤岸披晚霞。只見蘆葦依舊鬱鬱蔥蔥,那是雁翎隊員永遠傲立的雄姿;只見水面依舊浩浩湯湯,那是雁翎隊飛船蕩起的波痕還未散去……”2020年9月,低沉婉轉的合唱聲拉開了民族歌劇《雁翎隊》首演的大幕。

  作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點劇目,《雁翎隊》用4大戰鬥場面、15場布景、43個表演唱段串聯,向人們展示雁翎隊的風采。

  秀水泱泱,白洋淀上,船隻蕩起的漣漪還未散去,雁翎隊的故事伴着陣陣荷花香,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

這裡在書寫新的傳奇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雁翎隊精神成為白洋淀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着後人去創造新時代的故事。

  共産黨人的信念,是雁翎隊在艱苦卓絕鬥爭中的精神支柱。孫革老人曾回憶,在日寇“大掃蕩”的殘酷歲月裏,隊員們曾經兩年生活在蘆葦蕩中。冬天,水面結的厚冰能走馬車。一天,孫革和戰友背對背在冰面上坐著睡覺,醒了想站起來,可胳膊卻抬不起來,一看,手竟被牢牢粘在冰上。他一狠心,一用力,站起來就走。孫運來説,父親的手指上一直留有烏黑的傷痕。

  “愛國、助人,這是父親經常教導兒女的。”孫運來説。

  在安新縣大張莊村裏,人們口口相傳着這樣的故事:孫運來遺傳了父親的水性,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從冰窟窿裏救起落水的人。

  安新縣端村鎮寨南村是雁翎隊隊員張亮的家鄉,很多村民靠水致富,做起了水生植物種植的生意。

  “淀裏邊最不缺的就是蒲草、睡蓮、蘆葦這些植物,我們在當地種植,然後賣到外地,用於佈置河道、水塘等生態景觀。”張亮的小兒子張小鍋説,他和侄子開了一家公司,到全國各地去做綠化工程。比功勞,趕不上父親。但自己的這點營生,也算是為美化環境做貢獻了。

  寨南村黨支部副書記張趕來介紹,村裏人曾長期以捕魚為生,現在大家轉變思路,如今村裏有大大小小100多家水生植物種植相關公司。

  如今的白洋淀上,曾以打雁為生的獵人不見蹤跡,愛鳥護鳥志願者倒是越來越多。

  冬季,各類水鳥不斷飛過,在一叢叢金黃蘆葦的映襯下,一派熱鬧景象。“眼下正是候鳥遷徙季,白洋淀是鳥類遷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我們抓緊巡查,做好鳥類觀測救治工作。”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監測站巡查員趙克儉説。

  “今年冬天的白洋淀格外美!青頭潛鴨、彩鹮等珍稀鳥類陸續在白洋淀出現。”安新縣愛鳥護鳥志願者周龍山説,由於白洋淀生態環境變好,很多候鳥變留鳥,在這裡“安家落戶”了。

  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決心有多大,成效就有多好。近年來,通過推進清淤疏浚、百淀連通等工程,白洋淀水質從劣Ⅴ類提升並穩定保持在Ⅲ類,有“生態試紙”之稱的鳥類大量聚集。目前,白洋淀有野生鳥類287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1種。

  氣溫漸低,脫去綠衣裝的白洋淀有了一種別樣的美。遠遠望去,金黃的蘆葦如威嚴的士兵築起一道刀槍林立的長城。近看,則纖細挺拔,隨風飄舞。

  寒風習習,淀上卻活躍着一支電力服務隊伍,他們風裏來,雨裏去,船上坐,冰上走,堅持為淀區百姓排憂解難。

  這支隊伍有另一個名字——電力雁翎隊。

  安新縣地處冀中平原,白洋淀大部分水域在其境內,水區村莊被水包圍,漁民日常外出主要靠船。冬天白洋淀上結了冰,就要靠劃冰床子,特殊的地理環境給供電服務帶來更大的挑戰。

  1999年,國網安新縣供電公司在12個供電所均成立了“電力雁翎隊”應急服務小組,配備了專門的水上和冰上交通工具。

  白洋淀水波蕩漾,村裏許多地方都是蘆葦蕩,到處是沒膝的水和葦草,這麼多變壓器、輸電線路是怎麼安裝的?

  一位“電力雁翎隊”隊員告訴記者,他們和村民們用船把推土機運進蘆葦蕩,一點一點填出運輸設備的路和安裝變壓器的路基,就這樣艱難地完成了供電設施安裝。

  電力檢修維護也不容易。夏天要經受蚊蟲的叮咬,遇到水淺的地方必須赤足前行;冬天要經受嚴寒的考驗,走在冰面上,還有隊員曾不小心掉進冰窟窿裏。

  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雁翎精神在“電力雁翎隊”中一直傳唱。

  從第一台發電機到縱橫交錯的現代化電網,從第一盞白熾燈到白洋淀的萬家燈火,從老一輩電力工作者的艱苦創業到新世紀員工的再創佳績……幾代電力人在雁翎隊精神的感召下,埋頭苦幹、忘我奉獻。

  2023年秋季,承載着紅色基因的安新縣雁翎小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頭雁領航、雁陣優化、雛雁高飛”,雁翎精神在這所學校有了新的闡釋和傳承。

  日前,在河北省第八屆中小學藝術節比賽中,雁翎小學原創戲劇《雁翎隊》榮獲一等獎。這場戲劇以“雁翎隊”故事為背景,圍繞八路軍戰士組建水上遊擊隊,封鎖敵人水上運輸線的故事展開,再現了當時的戰鬥場景。

  “從劇本創作到演出歷時兩個多月,《雁翎隊》不僅是一部話劇作品,更是一場對全校學生的紅色教育,加深了他們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雁翎小學教師李燦燦説。

  白洋淀畔,一座高水平現代化新城煥發着蓬勃生機。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考察時指出:“短短6年裏,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蹟。”

  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

  從革命老區到發展熱土,“戰場”在變化,時代在變遷,而創造歷史的奮鬥精神一脈相承。

  雄安新區財政支付中心傳承雁翎精神,打造了“紅蓮”黨建品牌,以紅色文化助推業務發展,迎難而上,破解一個個難題。

  工作人員利用業餘時間鑽研學習區塊鏈技術,並研發出一條適合雄安特點的“雄安鏈”,實現資金撥付一鍵“穿透式”管理,大幅提升了支付效率。與此同時,在區塊鏈上,原始數據上傳後被固化,只能增、查,不能刪、改,數據傳遞和共享過程接受全程監督。相當於簽訂了一份“數字合約”,按照設計好的流程模式執行,可以看到進度和錢款去向,防止截留或挪用。

  在面向未來的同時,雄安新區不忘這方水土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骨幹道路命名上延續了歷史記憶,展示着雁翎精神、燕趙風骨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2024年10月14日,雁翎大街旁,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區啟動區辦公樓正式辦公,這標誌着中國星網作為首家落戶的中央企業全面遷駐雄安新區。

  雁翎大街兩側,更多重點工程正在加快建設,這座城市呈現着勃勃生機。

  “命名為雁翎大街,是對雁翎隊的緬懷與紀念。”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原館長張奇元説,這是一條傳承紅色文化的路,也是人們認識和理解“未來之城”的重要窗口,雁翎精神並未遠去。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雁翎隊,白洋淀,敵人,隊員,安新縣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