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民情事” 架“連心橋” 建“智慧庫”-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2/17

12: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記“民情事” 架“連心橋” 建“智慧庫”

浙江嵊州堅持與發展“民情日記”不斷豐富時代內涵

2024-12-17 12:32: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李春陽的第一篇“民情日記”。

(均為嵊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2023年5月,浦口街道桃源社區駐社指導員與社區居民商議小區建設事宜。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玲玲 商意盈 李坤晟)這本“日記”,從“本上”記到“線上”,至今已記了26個年頭;從記錄百姓的“家長裏短”,到匯聚建言“共富大計”,這本“日記”,記的是“民情事”,架的是“連心橋”,還是幹群“雙向奔赴”共建的“智慧庫”。

  1998年,浙江省嵊州市發起旨在密切當地幹群關係的“民情日記”活動。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發端於嵊州雅璜鄉的“民情日記”活動,要求鄉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連百家心;辦百家事,致百家富”。這一轉變幹部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群眾工作方法取得了明顯效果。

  20多年來,“民情日記”以人民為中心、密切幹群關係、錘煉幹部作風的核心要義不斷夯實,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目標持續升級,逐漸走遍浙江,走向全國,成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抓手。

與時俱進,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在嵊州石璜鎮雅璜村(原雅璜鄉)的“民情日記”實踐中心,陳列着一本早已泛黃的筆記本,封面用鋼筆寫着“民情日記”4個字,日記本的主人是時任雅璜鄉黨委書記李春陽。1998年3月23日,他記錄下這樣一件事:53歲村民劉仁香喪失勞動能力,生活非常困難。他在日記中呼籲,鄉幹部少抽一包煙、少喝一杯酒,為村裏的困難戶捐款。這便是最早的“民情日記”。

  當年,嵊州雅璜鄉開展以“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連百家心”為主題的“民情日記”活動,架起了幹部和群眾的“連心橋”,這一基層治理“法寶”傳承至今,同時,載體不斷升級,領域不斷拓展,內涵不斷豐富。

  “原來主要是家長裏短,現在老百姓反映的更多是利益問題,比如路怎麼修、茶葉怎麼打品牌。”見證“民情日記”20餘年變化歷程的石璜鎮退休幹部莫國橋説。隨着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利益聯結關係日趨複雜,在“求富”方面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香榧是營養豐富的高價堅果,在嵊州市谷來鎮有較大種植面積。由於産量增加和市場行情波動,榧農“豐産不豐收”是近兩年谷來鎮幹部“民情日記”裏出現的高頻詞。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舉辦“香榧開摘節”打響“嵊州香榧”品牌;將高品質香榧加工成巧克力、太妃糖;邀請精油公司研發香榧精油……政府、企業、農戶多方形成合力,讓香榧真正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果”。

  此外,嵊州市還將“民情日記”服務對象從農村拓展到企業,衍生出“企情日記”等新模式,切實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和定向服務。據了解,目前嵊州全市已設立990名駐企服務員,每週三固定紮在企業一線,負責定期溝通對接企業需求。

  與當年綠皮封面的手寫日記本不同,如今的“民情日記”逐漸被智能化&&所取代。借助“大數據”和“民情大腦”,嵊州不僅提升了民情管理的效率,也增強了對民眾需求的精準回應能力。

  冬日暖陽下,雅璜村村口的廣場上滿是村民們曬的紅豆和番薯,在竹編曬盤中鋪成一層層艷麗的紅與金。駐村指導員胡佳薇帶領記者走訪村民家中,和村民熟絡拉着家常。

  胡佳薇打開手機上的“浙政釘”應用,進入“民情日記”小程序。記者看到,她已上傳144條民情信息,包括推廣種植新品種番薯、幫助村民打井解決用水問題,以及醫保繳費諮詢等。這些數據被實時上傳到“民情大腦”大數據後&。

  “民情大腦”整合了政法委、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個部門的數據,並與“民呼我為”“楓橋式協同治理”“浙裏興村治社”等7大&&實現聯動。今年以來,“民情大腦”已匯聚39萬餘條民情數據,推動問題解決更加高效、系統。

  嵊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周勇説,“民情日記”重塑線上線下工作體系,形成了涵蓋個人基本情況、網格信息、一老一小、育齡婦女、低保低邊等個性化標籤的數字民情檔案,累計建立71萬餘份。“這些數字檔案相當於一個永不流失、不斷更新的電子檔案,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周勇説。

“民情”中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26年來,“民情日記”活動將基層一線打造成全方位提升幹部群眾工作能力的實訓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密切幹群關係的初心始終不變。

  近年來,嵊州建立“民情大走訪”制度,各級幹部對群眾開展全覆蓋走訪;村裏及社區每週二開展民情分析會,村社幹部和駐村社指導員匯總各自走訪情況,及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嵊州市委宣傳部部長史向俊説,“民情日記”的真正生命力來自於不斷服務群眾,讓幹部主動下沉,和“楓橋經驗”形成補充,在一件件小事中拉近幹群關係,黨的執政基礎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夯實。

  “嘴要甜、眼要亮、心要誠、腦要活”,這是雅璜村幹部多年以來總結出的和群眾打交道、嘮家常的“土方法”,做好基層工作,要發揮“大腳板”作用,當好群眾“貼心人”。胡佳薇説,“在村民面前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幹部”,學會怎麼跟群眾嘮家常,貼近了距離之後,群眾才會把問題提出來。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民情日記”從鄉村的田間地頭延伸到了城市的樓宇之間。這一轉變既帶來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區新落成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豐富多彩的功能設施令人眼前一亮:下午茶空間、親子閱讀空間、兒童樂園,以及能容納百人的小劇場一應俱全。“服務群眾就是以真心換真心。打造舒適的公共空間,我們就是希望居民有空能來坐坐,很多問題在輕鬆的交流中就能解決,也讓社區更具凝聚力。”社區書記沈爽&&。

  在一次丹桂社區舉行的周二民情分析會上,有居民反映小區衞生服務不足。社區迅速聯合物業開展義診活動,並建立了長效衞生服務機制。對於社區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幹部通過“民情日記”上報至“民情大腦”。這一智能化&&能夠對收集到的民情數據進行分析,生成“民情報告”,推動基層治理從解決個案問題向解決“類案問題”轉變。

讓“民情日記”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受訪基層幹部&&,“民情日記”這一經驗有諸多借鑒意義,但同時需要對標調查研究的具體要求,不斷與時俱進,讓老經驗典型在新時代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讓“民情日記”這個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民情日記’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關鍵在於堅持求真務實和聚焦群眾需求。”嵊州市委書記裘建勇&&,手寫方式也好,數字化手段也好,最關鍵的是把老百姓反映的問題解決好,形成一個閉環機制。老百姓最關注的仍是解決問題的實效,幹部把群眾一件件小事都解決了,群眾才會點頭説好。

  “推廣‘民情日記’要以實事求是為導向,不能搞形式主義,必須科學設置考核方案。”嵊州市石璜鎮黨委書記宋亮説,如果要求必須記多少篇、走多少步,甚至把每篇日記都拿出來評一評,會給基層很大壓力;但如果沒有量的考核,有的幹部則會想著“少走一點”。

  “‘民情日記’是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有效的基層工作方法,關鍵是以實事求是為導向,讓基層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在書寫新時代‘民情日記’過程中樹立正確政績觀,得到鍛煉和成長。”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説。

  與此同時,“民情日記”作為政府科學合理決策的“助推器”作用仍需加強。裘建勇説,隨着時代發展,“民情日記”已不僅僅局限在解決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從中梳理出老百姓最大的關切點、痛點,把情況摸清、把對策提實,凝聚發展共識,並從整體性、全局性上推動發展,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民情,日記,群眾,幹部,基層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